從4月1日起,我國甲醇出口退稅率將由原來的9%提高到11%,這是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3月27日發出的通知。出臺這一政策的本意是降低企業出口成本,刺激甲醇出口,緩解國內甲醇銷售壓力。但據記者調查發現,甲醇企業對這一利好消息反應冷淡,普遍認為:在目前情況下,出口退稅率的上調,無法改變國內甲醇企業的低迷格局。
“去年下半年以來,進口甲醇價格始終緊盯國內價格,到岸價總比國內甲醇價格低50~100元/噸。由于進口甲醇大多來自中東地區,該地區天然氣價格低廉,甲醇裝置規模大,生產成本僅為國內煤頭甲醇企業的一半多,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按目前國內甲醇平均出廠價1800元/噸計算,出口退稅率提高2個百分點,相當于降低企業出口成本36元/噸,在國際市場上依然沒有競爭優勢,產品在國內也無法與進口貨相抗衡。因此,這項政策短期內對國內甲醇市場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4月7日,陜西渭河煤化工集團運銷與市場部副部長李少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面對記者的采訪,河南中原大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云南云維集團股份公司、山西豐喜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海石油建滔化工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均表示,甲醇出口退稅率上調難改國內甲醇市場的頹勢。
云南云維集團股份公司市場部經理葉光華說,目前進口甲醇到岸價只有2000~2100元/噸,低于國內許多甲醇企業的成本價,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再上調出口退稅率,國內甲醇也很難出口。
河南中原大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銷售部部長郭全普則向記者介紹,由于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甲醇價格持續下跌,出廠價由最高時的4300元/噸一路下滑至最低時的1450元/噸。近期雖有所反彈,但從西北到華東,也只有1750~2100元/噸,低于包括中原大化在內的許多甲醇企業的成本價,迫使中原大化、永城煤化工等眾多甲醇企業停產。因此,僅提高2個百分點的出口退稅率,顯然難以提升國內甲醇的競爭力,更不可能改變國內甲醇市場的運行格局。
山西豐喜肥業(集團)有限公司銷售部副部長侯一說得更明白:“去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甲醇生產和經銷商幾乎都盯上了中國市場,低價甲醇不斷涌入中國。國內煤頭甲醇企業的成本本來就高,加之生產地與消費地較遠,運輸費用高,無法與國外低價產品爭奪東部和南方市場,導致我國北方地區一半以上的甲醇企業停產。豐喜公司也被迫于去年10月起,停掉了20萬噸/年獨立甲醇裝置。目前,北方甲醇運至華南、華東地區的保本價也在2400元/噸以上,遠高于進口甲醇價格。華東、華南市場其實已經被進口甲醇所控制。此時國家提高甲醇出口退稅率,可能會提振人氣,恢復下游用戶的信心,但不可能使目前甲醇企業的狀況發生很大改觀。”
一些企業認為,在目前低價進口甲醇左右國內甲醇市場走勢的情況下,單純地提高出口退稅率,對甲醇企業不會產生明顯的積極作用,而只有大幅提高甲醇進口關稅,遏制國外低價甲醇涌入,同時調低鐵路運輸費用,降低企業營運成本,才有望挽救陷于困境的眾多醇醚企業。陜西榆林神木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陶峰說,去年 10月以來,中國已經成為甲醇凈進口國。今年1~3月,中國月均進口甲醇40多萬噸,且呈逐月增長態勢。其中,3月份進口甲醇50多萬噸,占國內當月產量的一半。出口甲醇僅2000多噸,不足月產量的0.2%。這表明,中國的甲醇市場已經不可能依靠出口來拉動了,如何遏制甲醇低價進口才是當務之急。
“去年下半年以來,進口甲醇價格始終緊盯國內價格,到岸價總比國內甲醇價格低50~100元/噸。由于進口甲醇大多來自中東地區,該地區天然氣價格低廉,甲醇裝置規模大,生產成本僅為國內煤頭甲醇企業的一半多,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按目前國內甲醇平均出廠價1800元/噸計算,出口退稅率提高2個百分點,相當于降低企業出口成本36元/噸,在國際市場上依然沒有競爭優勢,產品在國內也無法與進口貨相抗衡。因此,這項政策短期內對國內甲醇市場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4月7日,陜西渭河煤化工集團運銷與市場部副部長李少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面對記者的采訪,河南中原大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云南云維集團股份公司、山西豐喜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海石油建滔化工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均表示,甲醇出口退稅率上調難改國內甲醇市場的頹勢。
云南云維集團股份公司市場部經理葉光華說,目前進口甲醇到岸價只有2000~2100元/噸,低于國內許多甲醇企業的成本價,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再上調出口退稅率,國內甲醇也很難出口。
河南中原大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銷售部部長郭全普則向記者介紹,由于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甲醇價格持續下跌,出廠價由最高時的4300元/噸一路下滑至最低時的1450元/噸。近期雖有所反彈,但從西北到華東,也只有1750~2100元/噸,低于包括中原大化在內的許多甲醇企業的成本價,迫使中原大化、永城煤化工等眾多甲醇企業停產。因此,僅提高2個百分點的出口退稅率,顯然難以提升國內甲醇的競爭力,更不可能改變國內甲醇市場的運行格局。
山西豐喜肥業(集團)有限公司銷售部副部長侯一說得更明白:“去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甲醇生產和經銷商幾乎都盯上了中國市場,低價甲醇不斷涌入中國。國內煤頭甲醇企業的成本本來就高,加之生產地與消費地較遠,運輸費用高,無法與國外低價產品爭奪東部和南方市場,導致我國北方地區一半以上的甲醇企業停產。豐喜公司也被迫于去年10月起,停掉了20萬噸/年獨立甲醇裝置。目前,北方甲醇運至華南、華東地區的保本價也在2400元/噸以上,遠高于進口甲醇價格。華東、華南市場其實已經被進口甲醇所控制。此時國家提高甲醇出口退稅率,可能會提振人氣,恢復下游用戶的信心,但不可能使目前甲醇企業的狀況發生很大改觀。”
一些企業認為,在目前低價進口甲醇左右國內甲醇市場走勢的情況下,單純地提高出口退稅率,對甲醇企業不會產生明顯的積極作用,而只有大幅提高甲醇進口關稅,遏制國外低價甲醇涌入,同時調低鐵路運輸費用,降低企業營運成本,才有望挽救陷于困境的眾多醇醚企業。陜西榆林神木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陶峰說,去年 10月以來,中國已經成為甲醇凈進口國。今年1~3月,中國月均進口甲醇40多萬噸,且呈逐月增長態勢。其中,3月份進口甲醇50多萬噸,占國內當月產量的一半。出口甲醇僅2000多噸,不足月產量的0.2%。這表明,中國的甲醇市場已經不可能依靠出口來拉動了,如何遏制甲醇低價進口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