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全球聚丙烯市場過剩的壓力日益增大,中國該如何面對?業內人士認為,這正是中國發展聚丙烯的大好機遇,應乘勢而上,加快步伐,做大做強,力爭在三五年時間里見到成效,確立中國聚丙烯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主導地位。
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2007年,世界聚丙烯的生產能力已達4698.2萬噸,市場消費量達到4435.1萬噸。我國聚丙烯總生產能力已達到691萬噸,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生產國,已經基本上形成了溶劑法、液相本體-氣相法、間歇式液相本體法、氣相法等多種生產工藝并舉,大中小型生產模式共存的生產格局。目前,我國聚丙烯產量來自乙烯聯合生產企業的約占40%,以煉油廠副產丙烯為原料的約占60%。
我國是聚丙烯的消費大國,高速增長的消費市場帶來新的聚丙烯工業投資熱潮。預計2010年前后,我國聚丙烯工業將進入新一輪投資高峰期,屆時將有近680萬噸產能陸續投產(包括在建和擴建項目)。在這些新建裝置中,除了少數幾套規模20萬噸級外,絕大多數超過30萬噸級,達到世界級規模,抗風險能力強。若這些擬在建項目均能按期投產,2010年我國聚丙烯生產能力將達到1300萬噸。
存在問題不容忽視
應該看到,我國聚丙烯還存在生產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低等問題,聚丙烯工業的技術水平及生產能力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由于國內聚丙烯的消費量增長很快,而產量的增長幅度相對較小,因此導致通用牌號樹脂供應多,而高中檔產品空缺嚴重。在高端市場和部分中端市場占據壟斷地位的國外生產商憑借地域和低成本優勢,將繼續擴大對華出口。我國聚丙烯裝置通常與乙烯廠和煉油廠配套建設,中小裝置居多,裝置布局過于分散。北方裝置生產的聚丙烯除部分商品就地加工編織制品外,其余產品南運,運輸成本過高。珠三角市場基本飽和,長三角市場潛力有限。為搶占先機,部分聚丙烯下游加工企業戰略北移,但東北和西北市場距離“做強、做大”尚有距離。由于競爭激烈,聚丙烯行業重新洗牌不可避免,中小型裝置逐步退出生產領域將成為必然結局。
加快發展迎接挑戰
目前,全球聚丙烯市場將面臨過剩的巨大壓力。中東成為聚丙烯新建項目的熱土,中東幾套大型出口型裝置投產后,廉價的產品將會大批量涌入國門,并將逐步取代韓、日等傳統出口大國的地位,屆時我國的聚丙烯企業也將遭遇強烈的沖擊。我國在建和擴建的聚丙烯新增產能也即將投產,市場供給量將快速增加。新增產能量大,行業重組加劇,但同時企業的原料成本又居高不下,這將迫使企業降低開工率,而整個聚丙烯行業的盈利能力也將受到不同的影響。由于新增產能過于集中,市場將重點消化擴能高峰期形成的產能,競爭進入白熱化狀態。對此,我國聚丙烯工業必須加快發展迎接挑戰。
第一,加緊在建和擴建聚丙烯項目來滿足國內市場消費。2008年以來,中原石化、茂名石化等聚丙烯成功投產,以及寧夏煉化等大型企業拉開了新一輪在建和擴建序幕,促進了聚丙烯的國產化,提升了產品的質量,擴大了聚丙烯生產升級達到世界級規模,加大了項目整體優勢和抗風險能力。從產能格局來看,中石化新增產能絕大多數輻射到珠三角和長三角及環渤海地區,中石油裝置全部建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西北開發地區。
第二,加緊行業重組和企業間并購,促使中國化工在市場競爭中取勝。國內化工企業應主要依靠提高生產規模、改進生產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可以通過行業重組并購政策來推動國內化工企業的快速發展,改變以往成本居高不下的局面。即發展成為上游供應商,降低采購和營銷成本;用技術創新來降低產品成本;用提高生產規模來降低產品環保成本。
第三,擴大國際出口貿易。目前世界聚丙烯市場的重心正在東移,中國近鄰印度與中國一起將成為全球聚丙烯消費增長的原動力。近年來印度經濟出現快速增長的發展勢頭,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長,這極大地刺激了消費的增長。印度還是亞洲巨大的汽車、各類器具和包裝食品市場之一,加之印度正在大力改善基礎設施,這一切都刺激了聚丙烯消費的強勁增長,屆時還將有大量聚丙烯衍生物進口。我國聚丙烯行業要加快壯大實力,利用地域優勢輻射鄰邦,擴大國際出口貿易。
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2007年,世界聚丙烯的生產能力已達4698.2萬噸,市場消費量達到4435.1萬噸。我國聚丙烯總生產能力已達到691萬噸,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生產國,已經基本上形成了溶劑法、液相本體-氣相法、間歇式液相本體法、氣相法等多種生產工藝并舉,大中小型生產模式共存的生產格局。目前,我國聚丙烯產量來自乙烯聯合生產企業的約占40%,以煉油廠副產丙烯為原料的約占60%。
我國是聚丙烯的消費大國,高速增長的消費市場帶來新的聚丙烯工業投資熱潮。預計2010年前后,我國聚丙烯工業將進入新一輪投資高峰期,屆時將有近680萬噸產能陸續投產(包括在建和擴建項目)。在這些新建裝置中,除了少數幾套規模20萬噸級外,絕大多數超過30萬噸級,達到世界級規模,抗風險能力強。若這些擬在建項目均能按期投產,2010年我國聚丙烯生產能力將達到1300萬噸。
存在問題不容忽視
應該看到,我國聚丙烯還存在生產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低等問題,聚丙烯工業的技術水平及生產能力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由于國內聚丙烯的消費量增長很快,而產量的增長幅度相對較小,因此導致通用牌號樹脂供應多,而高中檔產品空缺嚴重。在高端市場和部分中端市場占據壟斷地位的國外生產商憑借地域和低成本優勢,將繼續擴大對華出口。我國聚丙烯裝置通常與乙烯廠和煉油廠配套建設,中小裝置居多,裝置布局過于分散。北方裝置生產的聚丙烯除部分商品就地加工編織制品外,其余產品南運,運輸成本過高。珠三角市場基本飽和,長三角市場潛力有限。為搶占先機,部分聚丙烯下游加工企業戰略北移,但東北和西北市場距離“做強、做大”尚有距離。由于競爭激烈,聚丙烯行業重新洗牌不可避免,中小型裝置逐步退出生產領域將成為必然結局。
加快發展迎接挑戰
目前,全球聚丙烯市場將面臨過剩的巨大壓力。中東成為聚丙烯新建項目的熱土,中東幾套大型出口型裝置投產后,廉價的產品將會大批量涌入國門,并將逐步取代韓、日等傳統出口大國的地位,屆時我國的聚丙烯企業也將遭遇強烈的沖擊。我國在建和擴建的聚丙烯新增產能也即將投產,市場供給量將快速增加。新增產能量大,行業重組加劇,但同時企業的原料成本又居高不下,這將迫使企業降低開工率,而整個聚丙烯行業的盈利能力也將受到不同的影響。由于新增產能過于集中,市場將重點消化擴能高峰期形成的產能,競爭進入白熱化狀態。對此,我國聚丙烯工業必須加快發展迎接挑戰。
第一,加緊在建和擴建聚丙烯項目來滿足國內市場消費。2008年以來,中原石化、茂名石化等聚丙烯成功投產,以及寧夏煉化等大型企業拉開了新一輪在建和擴建序幕,促進了聚丙烯的國產化,提升了產品的質量,擴大了聚丙烯生產升級達到世界級規模,加大了項目整體優勢和抗風險能力。從產能格局來看,中石化新增產能絕大多數輻射到珠三角和長三角及環渤海地區,中石油裝置全部建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西北開發地區。
第二,加緊行業重組和企業間并購,促使中國化工在市場競爭中取勝。國內化工企業應主要依靠提高生產規模、改進生產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可以通過行業重組并購政策來推動國內化工企業的快速發展,改變以往成本居高不下的局面。即發展成為上游供應商,降低采購和營銷成本;用技術創新來降低產品成本;用提高生產規模來降低產品環保成本。
第三,擴大國際出口貿易。目前世界聚丙烯市場的重心正在東移,中國近鄰印度與中國一起將成為全球聚丙烯消費增長的原動力。近年來印度經濟出現快速增長的發展勢頭,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長,這極大地刺激了消費的增長。印度還是亞洲巨大的汽車、各類器具和包裝食品市場之一,加之印度正在大力改善基礎設施,這一切都刺激了聚丙烯消費的強勁增長,屆時還將有大量聚丙烯衍生物進口。我國聚丙烯行業要加快壯大實力,利用地域優勢輻射鄰邦,擴大國際出口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