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約50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芒硝生產大國,同時也暴露出產品結構不盡合理、技術水平相對落后、資源開采無序等問題。10月中旬在宜昌市召開的2008年中國無機鹽學術與技術交流會上,與會代表認為,我國應借鑒芒硝強國的發展經驗,利用得天獨厚的芒硝礦資源,調整產品和產業結構,整合生產力布局,加強行業調控力度,提升國內芒硝產業在國際上的地位。
總量略剩結構短缺
據介紹,我國芒硝產業自誕生以來,生產規模一路攀升,近20年的產量已翻了兩番,單套裝置產能居世界之首,產能分布也逐漸擴展。近年來,國內芒硝市場向縱深拓展,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市場競爭日漸激烈。但芒硝企業對市場開拓力度不夠,只重視現有市場,缺乏對潛在市場的研究與開發,并由此導致國內市場競爭的無序和混亂。
目前看來,國內芒硝市場總量略剩與結構性短缺并存。近10年,我國芒硝產量猛漲,產略大于銷。同時也存在結構性短缺的問題,市場銷售總量中95%以上為普通硝,一類一等品所占比例偏低,符合特殊產業需要的特種用硝產量更少,適用于特別用途要求的芒硝產品尚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產品結構不甚合理。
技術進步缺乏后勁
就芒硝生產技術而言,國內在一些領域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我國上世紀70年代末引入的自然循環真空蒸發及標準罐型真空蒸發制硝技術,存在結構簡單、能耗高、產量低等不足。隨著真空制硝生產技術的不斷推廣,近20年我國制硝生產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目前,國內較先進的芒硝生產企業,其技術經濟指標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但是相對于芒硝產業的快速發展,國內的整體技術水平依然不高,大量工藝落后的生產裝置仍然存在,平均勞動生產率僅為國際先進水平的十分之一。業界專家表示,我國芒硝企業在生產技術、產品開發、管理機制的創新方面,缺乏成熟的經驗和堅實的基礎,企業與科研、設計機構之間沒有形成開發、創新的統一協作體,造成裝置低水平重復建設,技術進步缺乏后勁,產業發展缺乏生氣。
目前,我國有芒硝生產企業200余家,多數廠家的工藝落后、設備陳舊、生產能耗高、產品質量差,為生存只能以低價沖擊市場,導致采用先進工藝設備的優勢企業無法顯現市場優勢。有專家將這種現象解讀為“劣幣驅逐良幣”,認為其將嚴重影響我國芒硝產業整體技術水平及市場競爭力的提高,也是產業畸形發展的表現。
扶優排劣勢在必行
針對國內芒硝產能分布零散,致使市場競爭成本居高不下,且整體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無法提高的局面,四川川眉芒硝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李春先認為,應大力整合生產力布局,扶持優勢產硝區作強作大,抑制資源質量差、技術水平落后的產硝區,使產業瘦身強體。對于進入芒硝產業的新資本應提高門檻,實行行業準入制度,同時加快企業重組過程,優化企業結構,扶優排劣。
在他看來,我國芒硝產業需要掀起一場全行業的創新革命,除了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還要引進國外先進的營銷理念,建立現代化的營銷體系。業內企業要探索一種既符合產業特點又適應消費特點的營銷體制及機制,并大膽借鑒國外及其它產業的營銷經驗,以擴大市場占有率并降低銷售成本。同時,還可以設立專業的芒硝產品進出口公司,開拓國際市場。
此外,與會代表還建議,政府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同時,也應對芒硝產業的發展加強宏觀引導,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強對芒硝產業發展的規范和指引;加大對芒硝產品質量的監督、檢測、執法職能,以有效提高行業整體技術水平、規范市場競爭秩序。
就資源而言,我國芒硝礦儲量豐富,但需要有序、有計劃地加以開發利用。目前,國內芒硝產業存在資源開采強度過大、回收率過低的問題,對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有關代表認為,應嚴格限制國外資本對我國芒硝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建立我國芒硝資源保障體系,強化我國芒硝資源的儲備體系建設。同時,要逐步完善資源管理立法,嚴格資源開采許可制度,徹底整治和規范芒硝礦業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