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在談問題時喜歡引用大量的統計數據嚴密地論證自己的觀點。面對記者的提問,他以最直接的方式表明了作為統計局代言人的立場。
中國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關注著任何一組可能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關的統計數據,這也使得統計局的地位日益凸顯出來。姚景源說統計局有兩個工作要做好:一是統計局何時能成為經濟氣象局,讓經濟信息像天氣預報一樣為每個人所關心,并且以此來引導老百姓的投資;其二,他認為統計局就像醫院的化驗檢驗部門,是出化驗單供領導決策的。對于政府來說,宏觀調控的兩大手段就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這兩個手段的運用要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在他看來,統計局就是給中國經濟開“化驗單”的,但是這個“化驗單”一定要準確。
7月24日,在公布了中國經濟半年業績一個星期之后,本報對姚景源進行了專訪。姚景源深入地分析了上半年最引人關注的經濟數據,并坦率地對當前爭論的諸多熱點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最關注兩個數據
經濟觀察報:統計局是用數據說話的,對數據也是最敏感的。您是國家統計局的總經濟師,在中國經濟上半年的統計數據出來之后,您最關注的數據是什么?
姚景源:在上半年的經濟數據中,我關注的第一個大數是GDP增長了8.2%。今年上半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個是國際上的美伊戰爭,另一個是國內的SARS。對一個國家來說,同時遇到這樣兩件大事,GDP能夠增長8.2%來之不易。我在7月17日的記者招待會上說,SARS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重要的不是哪個國家和地區發生了這樣的災難,而是怎樣去解決它。全世界的預測機構都沒有預測到中國能夠在兩個月內控制形勢,這證明了中國政府把握經濟的能力,換句話說,對我們這樣一個外資流入國來說,這是吸引外資的最大利好。
第二個大數是二季度GDP增長率6.7%。這個增長率是1992年以來最低的。這表明中國經濟確實遭受了重大的撞擊。如果按照去年的數據測算,一個百分點就是1000億元。
中國經濟的基本面
經濟觀察報:我們注意到,您在上半年的新聞發布會上說,SARS沒有影響到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這個判斷是很多國際投資機構都認可的。但是應該怎樣理解您說的這個基本面呢?
姚景源:第一個基本面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想這是最大的基本面。這個體制是我們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過不斷地摸索才確立的。這種體制是符合先進生產力的要求的,而體制性的增長力量是巨大的。事實證明,這一體制并沒有因為SARS的發生而有任何的改變。
供給能力應該是第二個基本面。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一大成果就是我們的供給能力已經相當強大。目前,我們的鋼產量已經超過了日本和美國,躍居世界第一;我們的糧食產量是世界第一;彩電每三臺就有一臺是“MADE IN CHINA”,中國的產量占到了世界的1/3。這個基本面也沒有改變。
第三個基本面就是消費結構的升級。經過多年的蓄積以后,我們的消費進入了升級的新歷史時期,以汽車、住房和電子通訊產品為標志的結構升級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力量。我這里有一組數據:1990年的時候,手機每百人的擁有量是0.02,去年已經上升到了16.19。
最近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談到一個觀點。他說:“改革為經濟增長帶來了新活力;開放為經濟增長帶來了新空間;調整為經濟增長帶來了新領域;小康為經濟增長帶來了新動力。”這也是基本面。
再比如市場自主增長力量的加大,這也是基本面的一部分。這種增長是內生的,而不是政府號召的。比如對手機的需求,一方面是供給加強,手機價格在不斷下降;另一方面,是需求的持續上升,這種千百萬人的自發購買行為是一種市場力量。也正因為如此,電子通訊產品已經躍升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東西部差距有拉大趨勢
經濟觀察報:那么從東西部的協調發展來看,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又給我們一種怎樣的啟示呢?
姚景源:從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看,東西部的增長差距有拉大的趨勢。概括地說,東西部GDP的增長差距已經接近兩個百分點。因此,保持經濟的協調發展對于下半年經濟發展是很重要的。這種差距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東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所導致的。這并不是說西部地區的投資增速下降了。過去幾年西部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是快于東部的,但是今年以來,主要由于東部民間投資增長速度加快,拉動整個東部地區投資增速提高,應該說這是經濟走向良性循環的標志,但也因此拉大了東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而今年上半年東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消費增速分別比西部要快3%和2%。不過,今年中西部地區利用外資的進展很大,增長速度比東部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要高出20-30%。
進口高增長的合理性
經濟觀察報:我們都知道今年上半年進口保持了高速增長,這種增長是合理的嗎?會對宏觀經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姚景源:今年上半年進口增長了44.5%,這個增速是90年代以來最高的。進口增長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認真地兌現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大幅度降低了關稅水平。目前我們的關稅水平已經降到了11%,這充分體現了中國開放市場的決心;二是中國實施配額和許可證管理的商品數量和品種大大縮小了。
從進口產品的種類上看,有三大類商品的進口增幅比較大。一是能源類,比如原油和成品油;二是國內短缺的原材料,比如化工制品;三是先進的技術設備。我認為,從進口產品的構成上看,今年上半年進口的高增長是合理的。進口的高增長首先是因為中國經濟的高增長,而進口的高增長也為中國經濟的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拉動作用。這種勢頭還將繼續,并且將保持相當的速度。不過我們保持全年順差不會有問題。全年順差的根本局面不會有變化。而且,對于一個經濟體來說,在一定時期或者個別年份出現逆差也是正常的。
從幾個主要的貿易伙伴來分析,今年上半年我們從日本的進口增速為58.9%,而去年同期是10.1%;從韓國的進口增速為32.3%,去年同期是6.4%;從東盟的進口增速是35.9%,去年同期是16.1%;從歐盟的進口增速是43.8%,去年同期是2.0%;從美國的進口增速達到了24.9%,而去年同期是-3.3%。所以我說,中國進口增長幅度這么大,為我們的貿易伙伴擺脫衰退提供了有效需求,也為世界經濟的緩慢復蘇做出了貢獻。
不輕言經濟過熱
經濟觀察報:現在很多學者都在討論中國經濟是否存在過熱危險的問題,但是您在新聞發布會上卻坦言,就整個宏觀經濟來說,目前沒有必要探討過熱或者不過熱的問題。您的依據是什么?
姚景源:確實,我認為目前中國經濟不要講過熱或者不過熱。為什么呢?因為國民經濟運行總體上保持了質量、效益和速度的統一。從效益來看,上半年GDP增長8.2%,企業效益同比增長了62.8%。我們講經濟質量要看三個因素。一是財政收入,上半年財政收入10955億元,平均增27.4%,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8.2%;第二是企業利潤,上半年企業利潤增長62.8%;三是城鄉居民收入,城鎮居民收入同比增長9%,當然農村居民收入略有下降。
即使是大家現在認為是過熱了的部門,也應該具體分析。比如說房地產。6月份商品房施工面積增長率為27.9%,其中住宅施工面積增長28.1%;從銷售來看,6月份商品房銷售增幅為37.4%,住宅銷售增幅36.4%,這個速度是正常的。其實房地產開發的問題主要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目前我們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積只有14.9平方米,這個數字遠低于發達國家,而且還沒有質量的內涵。對住宅的需求是一種內在的拉動力,作為一種經濟增長力量,它肯定是支柱產業,要實現全面小康,住宅肯定是一個標志。
現在有些人拿今年的情況跟1993年的時候相比,并以此來證明經濟過熱。但是今年的情況跟1993年是有本質區別的。那個時候的過熱是沒有需求的,是泡沫,是大量炒賣房地產。現在大家所說的幾個產業,像房地產、汽車和電子通訊,它們的增長速度之所以高,是以強大的社會需求為基礎的,所以我們不能說過熱。
今年上半年投資是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而且政府投資的比重很大,但是政府投資有一塊是沒有效益的。所以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這種投資帶來的高增長是經濟過熱的表現。這里面有兩個問題。第一,政府是提供公共產品的,不能講效益,不能單純地用回報率來衡量政府投資,而應該用社會和經濟的綜合指標來衡量。從1998年至今,我們國債投資達到6600億元,形成了3.2萬億的投資規模,解決了道路、能源、基本原材料短缺等很多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投入,就沒有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從項目本身來講,它們的回報都很低,但這是保持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根本性支撐。第二,民間資本投資數量從數量上增長很快,比重上日益增大,這些投資都是市場導向的,不存在低效的問題。
當然,我不否認確實有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據此對宏觀經濟下整體過熱的結論。
我們再來具體分析。今年上半年投資增長了31.3%,但是在這31.3%里面,增長最快的是企業更新改造投資,增速達到了39.2%,是增長最快的。而以往房地產投資增速是快于企業更新改造投資的。為什么企業更新改造投資增長這么快?一是企業預期比較好;二是企業的后勁增強了。這種結構性的變化說明經濟在良性循環。如果我們輕言過熱,很可能影響到外商投資,外商會考慮中國經濟已經過熱了,還要不要繼續投資;會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預期,消費者會想要不要把錢現在就花出去;同樣,也會影響到企業的決策。
應該說,我們的政策是對癥的。對于目前的經濟走勢,我們既不能踩剎車,更不能踩急剎車,當然也不能加大油門,因為中國經濟的運行狀況是良好的,我們應該就問題解決問題,不要輕言過熱。
據《經濟觀察報》
中國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關注著任何一組可能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關的統計數據,這也使得統計局的地位日益凸顯出來。姚景源說統計局有兩個工作要做好:一是統計局何時能成為經濟氣象局,讓經濟信息像天氣預報一樣為每個人所關心,并且以此來引導老百姓的投資;其二,他認為統計局就像醫院的化驗檢驗部門,是出化驗單供領導決策的。對于政府來說,宏觀調控的兩大手段就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這兩個手段的運用要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在他看來,統計局就是給中國經濟開“化驗單”的,但是這個“化驗單”一定要準確。
7月24日,在公布了中國經濟半年業績一個星期之后,本報對姚景源進行了專訪。姚景源深入地分析了上半年最引人關注的經濟數據,并坦率地對當前爭論的諸多熱點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最關注兩個數據
經濟觀察報:統計局是用數據說話的,對數據也是最敏感的。您是國家統計局的總經濟師,在中國經濟上半年的統計數據出來之后,您最關注的數據是什么?
姚景源:在上半年的經濟數據中,我關注的第一個大數是GDP增長了8.2%。今年上半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個是國際上的美伊戰爭,另一個是國內的SARS。對一個國家來說,同時遇到這樣兩件大事,GDP能夠增長8.2%來之不易。我在7月17日的記者招待會上說,SARS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重要的不是哪個國家和地區發生了這樣的災難,而是怎樣去解決它。全世界的預測機構都沒有預測到中國能夠在兩個月內控制形勢,這證明了中國政府把握經濟的能力,換句話說,對我們這樣一個外資流入國來說,這是吸引外資的最大利好。
第二個大數是二季度GDP增長率6.7%。這個增長率是1992年以來最低的。這表明中國經濟確實遭受了重大的撞擊。如果按照去年的數據測算,一個百分點就是1000億元。
中國經濟的基本面
經濟觀察報:我們注意到,您在上半年的新聞發布會上說,SARS沒有影響到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這個判斷是很多國際投資機構都認可的。但是應該怎樣理解您說的這個基本面呢?
姚景源:第一個基本面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想這是最大的基本面。這個體制是我們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過不斷地摸索才確立的。這種體制是符合先進生產力的要求的,而體制性的增長力量是巨大的。事實證明,這一體制并沒有因為SARS的發生而有任何的改變。
供給能力應該是第二個基本面。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一大成果就是我們的供給能力已經相當強大。目前,我們的鋼產量已經超過了日本和美國,躍居世界第一;我們的糧食產量是世界第一;彩電每三臺就有一臺是“MADE IN CHINA”,中國的產量占到了世界的1/3。這個基本面也沒有改變。
第三個基本面就是消費結構的升級。經過多年的蓄積以后,我們的消費進入了升級的新歷史時期,以汽車、住房和電子通訊產品為標志的結構升級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力量。我這里有一組數據:1990年的時候,手機每百人的擁有量是0.02,去年已經上升到了16.19。
最近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談到一個觀點。他說:“改革為經濟增長帶來了新活力;開放為經濟增長帶來了新空間;調整為經濟增長帶來了新領域;小康為經濟增長帶來了新動力。”這也是基本面。
再比如市場自主增長力量的加大,這也是基本面的一部分。這種增長是內生的,而不是政府號召的。比如對手機的需求,一方面是供給加強,手機價格在不斷下降;另一方面,是需求的持續上升,這種千百萬人的自發購買行為是一種市場力量。也正因為如此,電子通訊產品已經躍升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東西部差距有拉大趨勢
經濟觀察報:那么從東西部的協調發展來看,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又給我們一種怎樣的啟示呢?
姚景源:從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看,東西部的增長差距有拉大的趨勢。概括地說,東西部GDP的增長差距已經接近兩個百分點。因此,保持經濟的協調發展對于下半年經濟發展是很重要的。這種差距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東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所導致的。這并不是說西部地區的投資增速下降了。過去幾年西部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是快于東部的,但是今年以來,主要由于東部民間投資增長速度加快,拉動整個東部地區投資增速提高,應該說這是經濟走向良性循環的標志,但也因此拉大了東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而今年上半年東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消費增速分別比西部要快3%和2%。不過,今年中西部地區利用外資的進展很大,增長速度比東部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要高出20-30%。
進口高增長的合理性
經濟觀察報:我們都知道今年上半年進口保持了高速增長,這種增長是合理的嗎?會對宏觀經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姚景源:今年上半年進口增長了44.5%,這個增速是90年代以來最高的。進口增長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認真地兌現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大幅度降低了關稅水平。目前我們的關稅水平已經降到了11%,這充分體現了中國開放市場的決心;二是中國實施配額和許可證管理的商品數量和品種大大縮小了。
從進口產品的種類上看,有三大類商品的進口增幅比較大。一是能源類,比如原油和成品油;二是國內短缺的原材料,比如化工制品;三是先進的技術設備。我認為,從進口產品的構成上看,今年上半年進口的高增長是合理的。進口的高增長首先是因為中國經濟的高增長,而進口的高增長也為中國經濟的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拉動作用。這種勢頭還將繼續,并且將保持相當的速度。不過我們保持全年順差不會有問題。全年順差的根本局面不會有變化。而且,對于一個經濟體來說,在一定時期或者個別年份出現逆差也是正常的。
從幾個主要的貿易伙伴來分析,今年上半年我們從日本的進口增速為58.9%,而去年同期是10.1%;從韓國的進口增速為32.3%,去年同期是6.4%;從東盟的進口增速是35.9%,去年同期是16.1%;從歐盟的進口增速是43.8%,去年同期是2.0%;從美國的進口增速達到了24.9%,而去年同期是-3.3%。所以我說,中國進口增長幅度這么大,為我們的貿易伙伴擺脫衰退提供了有效需求,也為世界經濟的緩慢復蘇做出了貢獻。
不輕言經濟過熱
經濟觀察報:現在很多學者都在討論中國經濟是否存在過熱危險的問題,但是您在新聞發布會上卻坦言,就整個宏觀經濟來說,目前沒有必要探討過熱或者不過熱的問題。您的依據是什么?
姚景源:確實,我認為目前中國經濟不要講過熱或者不過熱。為什么呢?因為國民經濟運行總體上保持了質量、效益和速度的統一。從效益來看,上半年GDP增長8.2%,企業效益同比增長了62.8%。我們講經濟質量要看三個因素。一是財政收入,上半年財政收入10955億元,平均增27.4%,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8.2%;第二是企業利潤,上半年企業利潤增長62.8%;三是城鄉居民收入,城鎮居民收入同比增長9%,當然農村居民收入略有下降。
即使是大家現在認為是過熱了的部門,也應該具體分析。比如說房地產。6月份商品房施工面積增長率為27.9%,其中住宅施工面積增長28.1%;從銷售來看,6月份商品房銷售增幅為37.4%,住宅銷售增幅36.4%,這個速度是正常的。其實房地產開發的問題主要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目前我們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積只有14.9平方米,這個數字遠低于發達國家,而且還沒有質量的內涵。對住宅的需求是一種內在的拉動力,作為一種經濟增長力量,它肯定是支柱產業,要實現全面小康,住宅肯定是一個標志。
現在有些人拿今年的情況跟1993年的時候相比,并以此來證明經濟過熱。但是今年的情況跟1993年是有本質區別的。那個時候的過熱是沒有需求的,是泡沫,是大量炒賣房地產。現在大家所說的幾個產業,像房地產、汽車和電子通訊,它們的增長速度之所以高,是以強大的社會需求為基礎的,所以我們不能說過熱。
今年上半年投資是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而且政府投資的比重很大,但是政府投資有一塊是沒有效益的。所以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這種投資帶來的高增長是經濟過熱的表現。這里面有兩個問題。第一,政府是提供公共產品的,不能講效益,不能單純地用回報率來衡量政府投資,而應該用社會和經濟的綜合指標來衡量。從1998年至今,我們國債投資達到6600億元,形成了3.2萬億的投資規模,解決了道路、能源、基本原材料短缺等很多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投入,就沒有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從項目本身來講,它們的回報都很低,但這是保持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根本性支撐。第二,民間資本投資數量從數量上增長很快,比重上日益增大,這些投資都是市場導向的,不存在低效的問題。
當然,我不否認確實有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據此對宏觀經濟下整體過熱的結論。
我們再來具體分析。今年上半年投資增長了31.3%,但是在這31.3%里面,增長最快的是企業更新改造投資,增速達到了39.2%,是增長最快的。而以往房地產投資增速是快于企業更新改造投資的。為什么企業更新改造投資增長這么快?一是企業預期比較好;二是企業的后勁增強了。這種結構性的變化說明經濟在良性循環。如果我們輕言過熱,很可能影響到外商投資,外商會考慮中國經濟已經過熱了,還要不要繼續投資;會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預期,消費者會想要不要把錢現在就花出去;同樣,也會影響到企業的決策。
應該說,我們的政策是對癥的。對于目前的經濟走勢,我們既不能踩剎車,更不能踩急剎車,當然也不能加大油門,因為中國經濟的運行狀況是良好的,我們應該就問題解決問題,不要輕言過熱。
據《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