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石化行業工業總產值實現同比增長31.3%,預計未來5-10年之內石化行業仍將保持一個快速增長的態勢。但與此同時,某些深層矛盾仍未解決。專家呼吁———
今年上半年,石化行業工業總產值實現同比增長31.3%,取得了“兩高一降”(即高增長、高效益、虧損下降)的優異成績,實屬來之不易。有專家預計,根據我國目前石化產品的需求狀況,未來5-10年之內石化行業仍將保持一個快速增長的態勢。
在近期舉辦的“2003全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經濟形勢報告會”上,與會專家和業內人士對實現今年石化行業經濟增長兩位數的目標,抱有極大信心。同時,對發展中所暴露出來的深層次矛盾和新問題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問題之一:石油采購方式亟需變革
據測算,我國現行的石油采購方式給今年的石化行業將帶來原油跌價20億元人民幣的巨大損失,這使業內人士深刻體會到石油采購方式亟需變革的迫切性。
我國現行的石油采購方式,是按國家分配的計劃指標分月度組織進口,基本上采用現貨貿易方式,導致“買漲不買落”的情況經常出現。今年的伊拉克戰爭,在2、3月份國際原油及成品油價格處在高位時,我國原油及成品油進口量大增,1-4月份原油進口3011萬噸,進口額68.8億美元,同比增長42.9%和110.5%。5月份,國際原油價格下降,造成我國原油庫存成本上升,目前原油庫存成本約29.1美元/桶,國際原油價格每桶下降1美元,庫存原油的跌價損失就達4.26億元人民幣,按國際原油價格24.5美元/桶(全年預測)測算,我國原油跌價損失約為20億元人民幣。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譚竹洲指出,“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途徑,就是加快落實我國的石油戰略儲備計劃。”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已列為國家“十五”發展計劃。目前,應該盡快落實石油戰略儲備措施,實現在2005年建立石油戰略儲備量30天的目標,并吸取西方國家的經驗,盡快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框架,包括盡快制訂和頒布《石油法》和《石油儲備法》。在“十一五”發展計劃期間,繼續加大投資力度,建立更加完善和儲備期更長的石油戰略儲備,切實提高國家應對國際石油市場劇烈波動和石油進口中斷的能力。
問題之二:結構調整迫在眉睫
從我國石化行業的消費量來分析,主要產品供需不足的只有原油、燃料油等資源型產品、部分有機化工產品和全成樹脂等高附加值產品,其余大部分產品產大于銷。目前,石化行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還沒有得到緩解,盲目重復建設的現象在部分地區又有所加劇,這進一步加劇了供需矛盾。
繼續推進行業內的結構調整迫在眉睫。山東省石油化學工業辦公室規劃發展處副處長李文峰認為,國內石化業對于市場短缺和頂替進口的產品要加快發展;生產能力過剩的產品要下大力氣壓縮生產,限產壓庫。各地各企業要積極研制開發新產品,努力生產市場適銷對路的產品,積極增加有效供給。還要密切關注市場需求,按照行業整體規劃,發揮地方優勢,調整產品結構,避免重復建設,加快調整步伐,帶動全行業的結構優化升級。
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兩大集團成立后都把石油開采和石油化工作為其核心業務,但并沒有進行細化,特別是下屬企業的核心業務并不清楚,雷同現象比較嚴重(見附表一、附表二)。因此,這兩家公司的下屬上市公司已經或正在進行重組,如湖北興化、中國鳳凰、三星石化等。
問題之三:進出口貿易逆差擴大
今年上半年,我國石化進出口貿易逆差為230.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逆差擴大76.5億美元。其中進口額占比例較大的產品是原油、部分有機化工原料以及合成樹脂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見附表三);出口額比例較大的產品是無機化工原料、染料、膠鞋以及橡膠制品等資源型、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品。這種進出口貿易結構導致逆差是在所難免的。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是貿易結構不合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的楊建龍博士認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擴大出口,就要求企業應在目前供大于求的條件下,將生產發展的著眼點放在國外,提高產品質量、服務水平、降低生產成本,積極擴大出口。特別是國內供大于求的化工產品,要不斷開拓國外市場,尋求新的客戶,增加出口渠道,力爭多出口。同時,企業要協調好出口產品價格,避免出口競相降價。只有這樣,才能扭轉貿易逆差的不利局面。
問題之四:反傾銷任重道遠
化工行業一向是我國遭受傾銷最嚴重的行業,也許正是遭遇了過多的磨難,使得化工行業在利用國際貿易規則保護自己方面也走在了其他行業的前面。隨著各行業競爭的國際化,化工行業的先行經驗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如煙臺萬華、滄州大化作為國內MDI、TDI的主要生產廠家,在國內率先對日韓企業在中國的傾銷行為進行反傾銷申訴。
“在解決國際貿易爭端中,光靠一個行業的力量很困難,如果把大家組織起來,按照法律規則辦事,解決問題就容易多了,有利于提升石油化工行業的整體競爭力。”7月5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解決國際貿易爭端協調工作委員會”正式啟動,協會會長譚竹洲在會上這樣詮釋協調委員會成立的意義。
“積極做好歐盟(白皮書)的應對工作,是化工業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譚竹洲指出,歐盟《未來化學品政策戰略》(白皮書),直接影響各國對歐盟的化工貿易與投資,是歐盟設立的一項貿易技術壁壘,對我國這樣發展中國家將產生嚴重的影響。7月4日,協會正式給歐盟工業總司和歐盟環保總局寫信,提出了協會對歐盟白皮書的意見,希望在WTO框架內開展雙邊與多邊談判,在國際化學品安全規劃署等國際組織內進行對話與磋商,特別要傾聽發展中國的要求,使白皮書的立法有利于國際化工貿易,有利于世界化學工業的發展。各地石油和化工企業,尤其是向歐盟出口的中小型企業要根據WTO的原則,提出我們的應對措施。
反傾銷是WTO賦予其成員國的一項合法權利,它可以制止和預防不正當的市場競爭行為,有利于構筑公平有序的市場機制,是國外企業經常利用的一種貿易手段。國內化工業應當主動拿起WTO規則作武器,為自身爭取一個健康平穩的發展環境。
據《證券日報》
今年上半年,石化行業工業總產值實現同比增長31.3%,取得了“兩高一降”(即高增長、高效益、虧損下降)的優異成績,實屬來之不易。有專家預計,根據我國目前石化產品的需求狀況,未來5-10年之內石化行業仍將保持一個快速增長的態勢。
在近期舉辦的“2003全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行業經濟形勢報告會”上,與會專家和業內人士對實現今年石化行業經濟增長兩位數的目標,抱有極大信心。同時,對發展中所暴露出來的深層次矛盾和新問題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問題之一:石油采購方式亟需變革
據測算,我國現行的石油采購方式給今年的石化行業將帶來原油跌價20億元人民幣的巨大損失,這使業內人士深刻體會到石油采購方式亟需變革的迫切性。
我國現行的石油采購方式,是按國家分配的計劃指標分月度組織進口,基本上采用現貨貿易方式,導致“買漲不買落”的情況經常出現。今年的伊拉克戰爭,在2、3月份國際原油及成品油價格處在高位時,我國原油及成品油進口量大增,1-4月份原油進口3011萬噸,進口額68.8億美元,同比增長42.9%和110.5%。5月份,國際原油價格下降,造成我國原油庫存成本上升,目前原油庫存成本約29.1美元/桶,國際原油價格每桶下降1美元,庫存原油的跌價損失就達4.26億元人民幣,按國際原油價格24.5美元/桶(全年預測)測算,我國原油跌價損失約為20億元人民幣。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譚竹洲指出,“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途徑,就是加快落實我國的石油戰略儲備計劃。”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已列為國家“十五”發展計劃。目前,應該盡快落實石油戰略儲備措施,實現在2005年建立石油戰略儲備量30天的目標,并吸取西方國家的經驗,盡快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框架,包括盡快制訂和頒布《石油法》和《石油儲備法》。在“十一五”發展計劃期間,繼續加大投資力度,建立更加完善和儲備期更長的石油戰略儲備,切實提高國家應對國際石油市場劇烈波動和石油進口中斷的能力。
問題之二:結構調整迫在眉睫
從我國石化行業的消費量來分析,主要產品供需不足的只有原油、燃料油等資源型產品、部分有機化工產品和全成樹脂等高附加值產品,其余大部分產品產大于銷。目前,石化行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還沒有得到緩解,盲目重復建設的現象在部分地區又有所加劇,這進一步加劇了供需矛盾。
繼續推進行業內的結構調整迫在眉睫。山東省石油化學工業辦公室規劃發展處副處長李文峰認為,國內石化業對于市場短缺和頂替進口的產品要加快發展;生產能力過剩的產品要下大力氣壓縮生產,限產壓庫。各地各企業要積極研制開發新產品,努力生產市場適銷對路的產品,積極增加有效供給。還要密切關注市場需求,按照行業整體規劃,發揮地方優勢,調整產品結構,避免重復建設,加快調整步伐,帶動全行業的結構優化升級。
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兩大集團成立后都把石油開采和石油化工作為其核心業務,但并沒有進行細化,特別是下屬企業的核心業務并不清楚,雷同現象比較嚴重(見附表一、附表二)。因此,這兩家公司的下屬上市公司已經或正在進行重組,如湖北興化、中國鳳凰、三星石化等。
問題之三:進出口貿易逆差擴大
今年上半年,我國石化進出口貿易逆差為230.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逆差擴大76.5億美元。其中進口額占比例較大的產品是原油、部分有機化工原料以及合成樹脂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見附表三);出口額比例較大的產品是無機化工原料、染料、膠鞋以及橡膠制品等資源型、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品。這種進出口貿易結構導致逆差是在所難免的。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是貿易結構不合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的楊建龍博士認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擴大出口,就要求企業應在目前供大于求的條件下,將生產發展的著眼點放在國外,提高產品質量、服務水平、降低生產成本,積極擴大出口。特別是國內供大于求的化工產品,要不斷開拓國外市場,尋求新的客戶,增加出口渠道,力爭多出口。同時,企業要協調好出口產品價格,避免出口競相降價。只有這樣,才能扭轉貿易逆差的不利局面。
問題之四:反傾銷任重道遠
化工行業一向是我國遭受傾銷最嚴重的行業,也許正是遭遇了過多的磨難,使得化工行業在利用國際貿易規則保護自己方面也走在了其他行業的前面。隨著各行業競爭的國際化,化工行業的先行經驗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如煙臺萬華、滄州大化作為國內MDI、TDI的主要生產廠家,在國內率先對日韓企業在中國的傾銷行為進行反傾銷申訴。
“在解決國際貿易爭端中,光靠一個行業的力量很困難,如果把大家組織起來,按照法律規則辦事,解決問題就容易多了,有利于提升石油化工行業的整體競爭力。”7月5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解決國際貿易爭端協調工作委員會”正式啟動,協會會長譚竹洲在會上這樣詮釋協調委員會成立的意義。
“積極做好歐盟(白皮書)的應對工作,是化工業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譚竹洲指出,歐盟《未來化學品政策戰略》(白皮書),直接影響各國對歐盟的化工貿易與投資,是歐盟設立的一項貿易技術壁壘,對我國這樣發展中國家將產生嚴重的影響。7月4日,協會正式給歐盟工業總司和歐盟環保總局寫信,提出了協會對歐盟白皮書的意見,希望在WTO框架內開展雙邊與多邊談判,在國際化學品安全規劃署等國際組織內進行對話與磋商,特別要傾聽發展中國的要求,使白皮書的立法有利于國際化工貿易,有利于世界化學工業的發展。各地石油和化工企業,尤其是向歐盟出口的中小型企業要根據WTO的原則,提出我們的應對措施。
反傾銷是WTO賦予其成員國的一項合法權利,它可以制止和預防不正當的市場競爭行為,有利于構筑公平有序的市場機制,是國外企業經常利用的一種貿易手段。國內化工業應當主動拿起WTO規則作武器,為自身爭取一個健康平穩的發展環境。
據《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