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人民克服了非典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沖擊,消費品市場仍保持較快發展。
一、消費品市場運行概況及特點
2003年,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8.76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增幅比上年高0.1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增幅1.1個百分點。綜觀全年消費品市場運行情況,主要有以下特點:
1、城市消費增速快于縣及縣以下。2003年全省城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1.95億元,比上年增長11%,增幅與上年持平,在零售額中所占比例比上年提高了0.4個百分點。縣及縣以下農村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6.81億元,同比增長9.2%。與城市相比,低于城市增速1.8個百分點。
2、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增長迅速。隨著大型商業企業的大量涌入,全省商品零售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各種促銷活動不斷,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保持較高的增長勢頭。2003年全省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實現零售額49.47億元,比上年增長17.3%,快于貿易業8個百分點。
3、“吃、穿、用”三大類商品全面增長。2003年,從對全省限額以上貿易企業商品類別零售統計看,吃、穿、用類商品全面增長,其中:吃的方面增長34.4%,穿的方面增長2.1%,用的方面增長17.2%。在34類商品中,肉禽蛋類、其他食品類、針紡織品類、金銀珠寶類洗滌用品類、體育、娛樂用品類、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類、中草藥及中成藥、文化辦公用品類、家具類、通訊器材類、化工材料及制品類等增長均在30%在上。
4、通訊器材銷售大幅增長。隨著通訊業的快速發展,通訊費用降低,手機款式的不斷更新,功能的不斷增加,手機消費成為2003年的一大消費熱點。全省限額以上貿易企業全年通訊器材類實現零售額6735.2萬元,同比增長28.9倍。
5、餐飲業仍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2003年由于“非典”疫情,在4、5兩月,餐飲業一度受到影響,6月后,餐飲業逐漸回升,繼續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全年餐飲業實現零售額75.46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在零售總額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5.7%上升到16.4%,提高0.7個百分點。
6、批發零售貿易業受“非典”的沖擊小。2003年,全省批發零售貿易業幾乎未受非典沖擊,相反增加了消毒水、口罩、防非藥品等商品的銷售量,使其零售額比上年增長9.3%。
7、物價上漲帶動市場。從三季度末開始,由于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吃類商品物價有所上漲,雖然未形成搶購風,但仍拉動了市場,在四季度中10、11、12三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都較高,分別為11.3%、11.5%、11.6%。
二、消費品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城鄉市場的差距依然存在。從2003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幅度看,市的零售額分別比縣和縣以下高出1和2.4個百分點,農村市場發展滯后。農民收入水平低,制約著農民的消費;農民進城務工,使得農民在城鎮消費。
2、預期消費制約即期消費,購買力呈現出相對不足。由于收入不高,而且隨著教育、醫療、住房等制度的改革,一般收入者手中的錢不敢隨意消費,除了生活必需品外,幾乎都要存錢,以備后用,購買力呈現出相對不足的情況。
3、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從整個市場供求情況看,全年消費品市場貨源充足,居民消費心理日趨成熟,供不應求的商品幾乎為零,市場總體運行活躍,但仍呈現出供大于求的格局,商品供求結構不盡合理的矛盾。
4、假冒偽劣商品仍沖擊市場,影響市場的正常運行。在市場上時常有假冒偽劣商品出現,甚至于在大的商場有出售過期物品和不合格商品的情況發生,這無疑危害了消費者,影響了市場的健康發展。
三、幾點建議
1、進一步開拓農村市場,提高農民消費欲望。貴州是農業省,農村人口所占比重高,農村是一個較大的市場,所以我們要進一步開拓農村市場,廠家生產出農民所需產品,商家經營農民喜歡的商品,讓農民就近買到所需商品,提高農民的消費欲望。
2、規范市場秩序,加大查處力度。有關部門要采取措施,繼續治理整頓市場,改善消費環境,凈化消費市場,保護消費者的全法權益。商家要實行商品準入監督機制,嚴把進貨渠道關,繼續推動“百城萬店無假貨”等活動,提高自己在消費者中的地位和知名度。
四、2004年消費品市場展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2004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向“三農”傾斜,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中央2004年1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就為拉動經濟增長,為消費品市場發展提供較大的機遇。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加薪,收入將有一定幅度的增長,再加之利好政策的出臺,將產生連帶作用,2004年全省消費品市場的前景將更喜人。
來源:國家統計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