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8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珠海深水工程基地在珠海高欄港經濟區隆重奠基。南海大氣田———荔灣3-1油田的開發建設、南海天然氣陸上終端、天然氣發電、LNG接收站以及清潔能源等項目亦同時啟動。
據介紹,中海油珠海深水工程基地由中國海油控股的上市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造,占地約295萬平方米,岸線長度約1340米,主要從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深水浮式平臺等深水海上油氣田設施的建造以及新產品研發制造、深水船隊補給支持等。·2010-2015年中國海洋工程裝備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更多相關研究報告>>
據了解,該項目首期投資預計達50億元,一期工程計劃于2011年初投產,項目全面建成后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海洋工程建設基地,全部投產后年產值約150億元。
權威人士透露,項目將打造成為產業集群度高、競爭力強的現代化海洋工程研發制造基地和大型深水作業船舶支持基地,填補廣東的產業空白。
廣東省省長黃華華表示,基地建成后,將對提升我省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提供能源保障、轉變發展方式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傅成玉透露:以珠海深水工程基地項目為起點,中海油在珠海一系列投資建設將全面展開。深水工程項目開工的同時,將啟動包括南海大氣田——— 荔灣3-1油田的開發建設、南海天然氣陸上終端、天然氣發電、LN G接收站以及清潔能源等項目。傅成玉稱“預計在未來5年內,中海油將在珠海投資300億到500億元。”
對于中海油在珠海的“大手筆”投資,專家普遍認為,中海油幾大組合項目產業綜合拉動作用勝過科威特煉油項目。科威特煉油項目對整個產業布局的拉動依然局限在煉油等層面,而中海油幾大項目涉及到煉油、石化、精細化工、船舶制造、發電等多個產業,更能拉長和延伸廣東整個產業鏈。
分析
專家:開發深水資源需大量裝備
海洋裝備制造業是否潛藏產能過剩的危險?權威專家分析認為,所謂產能過剩的風險是可控的,國內市場需求基本可以消化海洋裝備制造業產品。
此前有不少人擔憂,政府重點關注的海洋裝備制造、船舶等大項目,受行業周期以及國際因素影響巨大,在金融危機遠未退卻的背景下,國際市場需求不足,加上國外海洋裝備制造業產業發展水平較高,中國海洋裝備制造業可能存在產能過剩的危險。
不過,眾多權威專家對此類看法并不認同。廣東有專家舉例論證,深水是中國海油未來產量和儲量的重要接替區,“向海洋深水領域進軍,向深水技術挑戰”是今后工作的核心之一。目前,中海油在南海東部海域的荔灣3-1、流花34-2油田獲得了重大深水天然氣發現,進一步證明了我國南海深水海域的資源潛力。開發南海深水海域的能源就需要大量海洋裝備制造產品。
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高級技術顧問顧民權稱:“海洋裝備制造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目前不存在所謂產能過剩的問題。”在他看來,即使有風險也是可以預測可以控制的,因為國內市場需求基本可以消化海洋裝備制造業產品,目前東海、渤海等都在開發石油和天然氣,急需大型的海洋裝備制造業產品,加上中海油本身也是一巨型油氣開發企業,自身也有此類產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