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吉林油田公司累計科技投入4.6592億元,年平均投入是“十五”期間年科技投入的3倍。截至6月初,共取得科技成果385項,獲各種獎勵229項。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部級獎勵16項,國家專利50項,群眾性技術革新改進項目115項,六大科技項目中已有15項三級專題完成。
吉林油田開展的六大重點科技項目包括:“三大配套技術攻關”、“三項試驗”。即:吉林探區隱蔽油藏精細勘探配套技術攻關、松南深層復雜氣藏勘探開發配套技術攻關、節能降耗配套技術攻關;吉林油田低滲透儲量有效開發試驗、吉林油田提高水驅采收率試驗、吉林油田三次采油試驗。同時,加快推進安全、環保、節約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通過開展技術攻關與試驗,掌握應用新的石油地質理論,形成“三低”油田提高采收率技術、深層天然氣氣藏開發及配套等具有吉林油田特色的核心配套技術。加強不同專業領域有關技術的集成配套,形成不同勘探開發對象的核心技術群,推動吉林油田公司技術水平的全面提高,為全面實現“681”發展目標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隱蔽油藏、復雜氣藏勘探理論與配套技術研究與攻關穩步推進,油氣勘探取得重要成果。一是松南中淺層以實現規模儲量增長為目標,深化“深盆油藏”認識和油氣富集規律認識,豐富了巖性油藏成藏理論。扶余油層資源潛力進一步擴大,發現了兩井地區扶余油層兩億噸級油氣富集區。二是通過重新認識、重新評價伊通盆地,伊59井雙陽組初步解釋油層厚度超過百米,展現了伊通盆地良好的勘探前景。三是長嶺斷陷天然氣分布規律認識不斷深化,整裝落實長嶺1號氣藏,探明近億立方米天然氣儲量。四是拓寬思路、加強勘探戰略準備,外圍區域研究有新進展。吉林省東部盆地首次發現了海相殘留盆地及中生代前陸盆地,初步研究認為這兩類盆地具有較高的探索價值。
油田開發配套技術與現場試驗取得重要成果。一是形成了富集區優選技術,為難采儲量的有效動用提供了基礎。二是中淺層常規水平井技術應用成功并規模推廣,水平井分段壓裂工藝趨于完善,促進了難采儲量的有效動用。三是熱采工藝技術在扶余油田東區試驗取得良好效果,為老油田穩產提供技術支持。四是提高水驅采收率技術試驗取得新進展,使水驅采收率提高2%。五是三次采油開發試驗使扶余油田微生物驅具備工業化試驗推廣條件。六是二氧化碳重大專項研究取得階段成果,通過研究與攻關,在氣藏成因、成藏及二氧化碳驅油機理認識上取得新進展,形成了含二氧化碳天然氣藏開發、設計優化、氣藏開采和系統防腐等配套技術,為含二氧化碳天然氣開發和綜合利用奠定了基礎。
節能降耗技術攻關取得重要進展。這個油田基本完善了機采、注水、供配電系統能耗測試評價分析手段,配套完善了各系統節能技術。通過集輸系統最低能耗界限的研究,2007年節約自用油6000多噸,在降溫摻輸、常溫輸送等工藝技術及管理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研究建立了供配電線路監測程序和監測系統,實現了采油廠配電系統實行遠程計量,實現了電力系統自動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