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認為,在全球汽車電動化成長初期,鋰需求周期性成長的確定性仍強于供給端。在需求增長趨勢性向上的背景下,對于一個小金屬市場,供需環節的細微錯配以及采購雙方的預期變化,往往便有可能帶來較為顯著的價格彈性。動力電池成本重壓之下,上游原材料碳酸鋰價格走勢牽動著業內人士的心弦。
近日碳酸鋰價格從年初約17萬元/噸降至約13.5萬元/噸,降幅達20%。業內人士判斷,當前碳酸鋰生產成本較低,利潤空間依然較大,碳酸鋰廠商擴產積極性依然較高,預計下半年價格還會下調一點點。
如果上述判斷準確,對于正極材料及下游動力電池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大利好。不過,謹慎起見,還需客觀分析碳酸鋰價格變動邏輯而定。
一家大型正極材料企業高層表示:“一季度以來,碳酸鋰價格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年初時碳酸鋰價格處于高位,上游鋰鹽廠商產能開始釋放,對碳酸鋰價格形成沖擊;?、國家補貼政策出臺后,動力電池市場不是太景氣,同時近期3C數碼電池市場處于淡季,對碳酸鋰需求量也有所降低。”
客觀來看,今年以來碳酸鋰價格走軟的原因除了新增供給外,核心在于中游環節的需求強度不足。調查數據顯示,Q1國內新能源車終端產銷總量靚麗,合格證口徑產量同比大增203%,但結構上A00級純電動乘用車構成放量主力,純電動客車以及專用車仍處于恢復性增長階段,動力電池裝機總量相比預期有差距。
整體而言,Q1中游材料-電池環節對于上游資源的需求強度不足:領軍電池龍頭的開工恢復較快,但二三線電池廠及其配套材料、尤其鐵鋰的開工率不足;電池廠整體仍在消化去年成品和渠道庫存,正極材料環節將碳酸鋰庫存壓至低位。
那么接下來,碳酸鋰價格是會因供給集中釋放、電動化趨勢不及預期或事件性因素導致價格顯著回調,還是會因補貼政策已正式落地、動力需求“自下而上”邊際轉暖,從而強化對于鋰鹽價格的支撐?
從鋰資源供應來看,2018年鋰精礦的供應總量預期將邊際寬裕,一些國際鋰礦項目將陸續投產,比如Tawana與AMAL旗下位于西澳東部金田地區的BaldHill項目今年一季度生產鋰精礦;皮爾巴拉Altura礦區建設接近尾聲,2018年二季度銷售首批鋰精礦;皮爾巴拉Pilgangoora維持2018年二季度試車、年中實現鋰精礦銷售的時間表;Wodgina原礦達產至年化500萬噸,首期年產25萬噸鋰精礦計劃9月上線……
但不可否認的是,全球范圍內的高品質鋰精礦供應依然稀缺。
從鋰鹽加工環節來看,盡管海外新礦山和國內配套鋰鹽廠的產能規劃激進,但不應低估資源-加工廠雙方的磨合難度、工藝壁壘、產品品質優化周期以及核心技術人員的培養周期。尤其在下游動力電池高鎳化趨勢下,鋰鹽需求將逐漸從碳酸鋰切換到氫氧化鋰,品質要求更高。
這也意味著,鋰加工環節將是鋰供應增加的瓶頸所在,當前能穩定生產、供應高品質鋰鹽的加工產能依然稀缺,新產線多待驗證,進而影響鋰鹽供給量。
值得一提的是,為保障長期資源供給安全性,國內正極材料、電解液乃至電池等中游環節正在著力增添“資源屬性”。
比如大型材料企業正通過各種方式,向上布局鋰、鈷、鎳等資源;一些電池龍頭和全球終端車企也開始直接與資源商談判、簽單鎖定“長期資源供給安全性”,導致中游環節未來在產業鏈中的議價力并不清晰。也即是說,中游及下游環節的參與,讓鋰鹽價格預測變得更復雜。
整體而言,新鋰資源項目的投產、新增產能(尤其是高端產能)投放的不確定性、中游及下游環節的資源鎖定等,令鋰行業的供需測算更加復雜。
業內人士認為,在全球汽車電動化成長初期,鋰需求周期性成長的確定性仍強于供給端。在需求增長趨勢性向上的背景下,對于一個小金屬市場,供需環節的細微錯配以及采購雙方的預期變化,往往便有可能帶來較為顯著的價格彈性。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