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今年1月至8月,惠州全市電子行業實現增加值132.64億元,增長17.2%;而石化行業實現增加值31.7億元,增長2.1倍。重化工業在惠州迅速崛起。
據惠州市統計局有關負責人分析,這主要是“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聯合化工廠投產帶來的效應,這一效應促使今年前8月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工業增加值增長了2.4倍 ,遠遠高于全市其他縣(區)的增幅,進入了歷史上最高的增長時期。
石化產業的高速增長,帶動了惠州輕重工業結構的質變,表明了惠州謀求產業轉型,優化經濟結構的成效凸顯。今年上半年,惠州輕重工業比重由去年的52:48調整到46:54,實現了重工業首次超過輕工業的歷史性突破,標志著惠州市的工業逐步趨向適度重型化,工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惠州市確立“工業立市”戰略,電子工業發展迅猛,由傳統的農業地區一躍成為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然而,工業偏輕型的單一結構,給惠州市產業升級帶來隱憂。
近幾年,惠州市迅速發展石化工業、汽車配件等新興重化工業,尤其是在“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的帶動下,大亞灣石化區目前已完成近10平方公里的土地開發,項目總投資額接近900億元,一個世界級石化區的雛形已初步顯現。隨著中海油惠州煉油項目2008年投產,大亞灣石化區煉化結合、上中下游一體化產業鏈的發展格局將最終變成現實。由此,惠州工業由偏輕型向適度重型化轉變,對廣東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有著積極而十分重要的意義。
記者了解到,石油化工、汽車制造等重工業發展蘊涵著很大成分的技術投入,這有別于單純的資金投入。工業重型化程度越高,標志著資金和技術密集度越高,也就代表著工業競爭力越強。據惠州市統計局專業人士分析,一直以來,惠州和深圳、東莞等周邊城市,都偏重于電子信息產業等偏輕型工業,呈現產業同質化特點。如今,惠州的工業格局調整將直接導致區域工業格局升級,惠州的工業逐步由偏輕型趨向適度重型化,將會與深圳、東莞等城市形成產業互補,進一步加強區域經濟合作,規避同質產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實現地區之間的多贏格局。由于“中海殼牌”等重化工項目的產能尚未達到高峰期,因此要真正實現區域之間的產業互補,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完善期。惠州的工業適度重型化發展將會進一步加強、深化,以惠州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將會日漸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