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慶鵬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目前在緬甸獲得了一個油田的開采權,面積為100平方千米。目前該項目已經進入調查和簽訂協議階段。圖為該公司成品油儲運貿易庫。 (張旭 攝)
11月27日,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以下稱“石油商會”)在其今年年會上提出推進國內民營油企“走出去”將是明年工作主旋律。這讓“走出去”再次成為民營油企關注的熱點。記者采訪中發現,雖然民營企業“走出去”的積極性很高,而且已經有成功的先例,但是,由于國內政策缺乏支撐,民營油企“走出去”步履蹣跚。
被國內市場逼出國門
“國內如今的石油市場被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這三桶油壟斷的格局依然嚴重,我們民營油企‘走出去’的積極性是被逼出來的。”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以下稱“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接受記者采訪時說,“10年前東北三省民營加油站數量占比達90%以上,現在占比連一半都不到,為啥降的這么嚴重,沒有油??!尤其是2009年以后國家加征燃料油進口消費稅,地煉企業雪上加霜,石油流通企業和民營加油站也頻頻缺油,國內弄不到油,只有‘走出去’才有活路啊!”
據石油業商會11月份公布的數據,目前我國地煉企業約有1.3億噸煉油能力,但每年煉的油只有約4000萬噸,平均開工率僅有30%~40%。國內搞不到油,而去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國36條”)明確提出“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此大環境下,民企到海外找油也成為可能。
據石油商會會長張躍介紹,目前商會有600余家會員企業,其中已有民企邁出了到海外找油的步伐。“有2家企業在新加坡做得非常精彩,僅4年時間就把企業發展成世界性的大型企業,擁有6艘30萬噸油輪,世界范圍內建了1300萬立方米的油庫,1年銷售額達到1300多億元。”張躍說。
在國外市場機會很多
記者了解到,目前民營油企走出去找油的行動,也得到了國外的呼應。
黑龍江撫遠江海石油港進出口有限公司今年11月份剛注冊成功,主要從事石油貿易,注冊資金3000萬元,公司法人正是趙友山。他發起成立石油流通委員會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國內民營油企到海外尋找進口油源。今年6月份,趙友山開始與俄羅斯第三大石油企業阿里楊斯歐伊爾股份有限公司哈巴煉油廠的負責人進行磋商,“那邊非常積極,4個月就談妥了,談妥后我們就組織會員創辦了江海公司,并與俄羅斯阿里楊斯公司簽訂了相關合作協議。”趙友山回憶說。
根據協議,阿里楊斯公司每年向江海公司供給不低于5萬噸的成品油,油從俄羅斯哈巴港發出,歷程4小時水上航程一直運到位于黑瞎子島旁邊的江海公司自建的石油港。江海公司每月根據約定進口油量向對方付款。令人關注的是,趙友山表示,江海公司進口的成品油將主要用于供應國內民營加油站。
“按照合同,現在俄方就可以給我們輸油,但是江海石油港還正在建設,目前已完成土地平整和設計規劃,預定明年10月份將建成投入運營,現在哈巴汽油的零售價才4.8元/升,我們批量購入的價格比這個還低,如果我們需求量增加,這個額度還能夠提高,就看國家給我們多少配額了?,F在我們正在走成品油進口配額的審批程序。”趙友山對進口成品油充滿期待。
與江海公司直接尋找進口油源不同,有部分民企抓住了在海外投資開發油氣田的機會,希望通過“先氣后油”的策略,逐步實現油品進口。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新疆的廣匯實業集團。
廣匯集團是一家集能源開發、汽車服務、房產置業三大產業為一體的跨國大型民營企業集團。據該集團董事長孫廣信介紹,2008年哈薩克斯坦共和國TBM公司旗下的齋桑油氣田因資金緊張,意欲轉讓。在當時的新疆吉木乃縣縣委書記劉新利的牽線搭橋下,雙方很快達成合作意向。2009年7月26日,廣匯集團同TBM公司領導人達成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廣匯集團以2.8億元的價格收購哈國TBM公司49%的股權,與TBM公司共同開發齋桑地區8300平方千米的油氣區塊。根據已有的勘探,該區塊已探明天然氣可采儲量53億立方米,稠油儲量1億立方米,每年可向新疆吉木乃縣LNG項目穩定供氣5億立方米,連續供氣20年。為此,廣匯集團計劃投資6.48億元,在吉木乃縣建設規模為150萬立方米/日的LNG工廠及配套設施。項目投產后,年銷售收入將達10.25億元,年上繳稅收0.8億元。
孫廣信說,接下來,他們準備在齋桑下游中國境內修建煉油廠,前期煉油規模將在200萬~500萬噸/年之間。
政策有口號卻沒內容
“我們好不容易與TBM公司接洽上了,也達成了合作意向,但最大的痛苦卻是如何讓這個項目在國內落地。因為民營企業在國外拿油氣資源,在國內加工運營,這在中國沒有先例。關鍵時刻,必須由政府高層出面協調,因為這是依靠廣匯集團自身力量所無法突破的障礙。” 孫廣信說。
令廣匯欣慰的是,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的傾力支持下,齋桑油氣田項目最終通過了國家發改委審批。
但有廣匯集團這樣好運氣的民營油企并不多。與國內數百家民營煉油企業的規模相比,能“走出去”的還是極少數。
之所以如此,有兩個最大的阻力,一是原油配額的限制,二是民營油企貸款難。
據了解,目前我國原油進口實行配額制,分為國營貿易配額和非國營貿易配額。根據我國加入WTO的承諾,從2002年開始,非國營貿易配額每年均會下達,允許非國營貿易企業從事部分數量原油的進口。但非國營貿易進口的配額并不是都由民營油企分享,分食這塊蛋糕的還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名下注冊的公司等。根據我國現行政策,中石油、中石化系統外的企業若進口原油,必須持有兩大集團出具的“排產”(安排生產)證明,海關才放行,鐵路部門才安排運輸計劃。按這樣的政策,民營油企即使獲得原油進口經營資質和進口配額,也很難單獨進口原油。
山東晨曦集團是一家注冊資本5.5億元的民營油企,業務涵蓋國際貿易、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煤化工、石化制品等多個領域。該公司董事長邵仲毅說:“現在到海外拿油的成本應該是很低的,我想出去搞油田,但搞到了些油怎么能拿回來?我沒有進口原油和成品油的資質,在國外生產完了也運不回來,國內的設備照常吃不飽。國家近幾年對民營油企政策有所放開,但落實起來太難了。我連續幾年申報原油成品油的進口資質,光材料都快裝滿一屋子了,但到現在也沒有音信。”
趙友山告訴記者,民營油企能否“走出去”,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銀行的貸款支持。國內民營油企這些年在壟斷機制下并沒有攢下多少家底,如果沒有銀行貸款,拿什么“走出去”?但是從目前來看,雖然國家層面上也在屢屢發布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政策,但實際支持政策卻沒看見,貸款還是一樣難。
2005年6月,民營企業黑龍江龍都石油有限公司曾對外宣布,與俄羅斯盧克石油公司和油都石油公司簽署了意向性協議,試圖打造一個跨國的上下游一體化的石油企業,總投資為10億元,俄方投入3億元,龍都公司投入7億元。一時間,龍都公司被冠以介入俄羅斯原油開采“第一民企”的稱號。但此后,龍都公司董事長劉立柱就開始奔波在黑龍江省商務廳、商務部、發改委等相關監管部門之間,想解決融資問題。然而,由于國家對民營油企進入石油市場、民企到海外開展石油合作政策沒有松動,哪家銀行都不敢對這個項目給予資金支持。
“協議簽署了,但資金落實不了,結果這個項目被其他國家的石油公司搶去了。”劉立柱說。
新疆廣匯集團在哈薩克斯坦鋪設的天然氣管道。(江工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