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甲醇進口量一直較高。圖為廣東一家企業運載進口甲醇的槽車。(圖片由CFP提供)
去年8月我國煤制烯烴示范項目的成功運行,驗證了甲醇制烯烴技術的可行性。受此影響,甲醇制烯烴項目迅速熱起來。在這當中,有一批項目計劃從國外主要是中東進口甲醇。據CCIN記者初步統計,目前國內計劃利用進口甲醇制取烯烴的項目有:浙江寧波禾元化學有限公司180萬噸甲醇制60萬噸烯烴項目正在建設之中;浙江興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嘉興投資建設的180萬噸甲醇制60萬噸烯烴項目正在進行設計;江蘇盛虹集團在連云港投資的360萬噸甲醇制120萬噸烯烴項目正在進行環評;香港正大能源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投資12億美元在江蘇常州建設的甲醇制烯烴項目也已簽訂協議;大連大化福佳有限公司720萬噸甲醇制240萬噸烯烴項目正在進行前期工作。除此之外,浙江、江蘇等地還有幾家企業也有利用進口甲醇投資建設烯烴項目的意向與興趣。
那么,用進口甲醇制烯烴有什么意義?有什么風險?有競爭力嗎?最近,一些業內人士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
經濟賬: 投資成本有優勢
據CCIN記者了解,進口甲醇制烯烴的經濟性,體現在工藝流程短、項目建設周期短、見效快。最主要的還是項目投資省。浙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負責人告訴CCIN記者,烯烴裝置從進口甲醇做起而不是從煤做起,節省了大筆投資。比如國內某大型煤制烯烴項目的投資是150多億元,而浙江一家民營企業使用進口甲醇,只用了其投資的不到一半。
具體到產品的成本上,據了解,在甲醇制烯烴項目生產成本中,甲醇原料費用所占比例高達90%。因此,甲醇價格決定著項目的經濟性。接受CCIN記者采訪的不少專家都表示,就目前的甲醇國際市場價格來說,用進口甲醇制烯烴具有一定的經濟性。
與國內甲醇制烯烴相比。據CCIN記者了解,目前進口甲醇到國內的價格為2200~2300元/噸,比國內甲醇價格低了500元/噸左右。
與國內石油基烯烴相比。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唐宏青分析,如果進口甲醇到岸價格平均能在2000元/噸,用其制烯烴的生產成本約為7000元/噸,算上還貸、銷售費用,完全成本為8000~8500元/噸。國內中石化、中石油系統產品眾多,他們的成本算綜合賬,石腦油制烯烴分攤的成本是8000元/噸。因此,用進口甲醇制烯烴的成本與他們持平或略高。
與中東低價石油伴生氣烯烴相比。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高級工程師龔華俊向CCIN記者介紹,中東烯烴多用低價石油伴生氣生產,據估算,烯烴運輸到中國華東地區的完稅到岸價為4000~5000元/噸,比國內低。不過由于運輸不便,我國每年烯烴進口量不大,主要進口其下游的聚烯烴,沒有形成直接競爭。
專家指出,綜合考慮市場價格與需求,用進口甲醇制烯烴還是有經濟優勢。
產業結構賬:有利于打破壟斷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進口甲醇制烯烴有利于我國的能源結構。首先,進口甲醇就是進口能源,能打破石油在我國產業中的壟斷地位。其次,站在全局角度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煤化工降一下溫。
還有專家認為,進口甲醇制烯烴可在我國沿海地區適度發展,并著重發展高端下游產品,這樣對完善國內化工產業鏈有好處。龔華俊向CCIN記者介紹,現在甲醇制烯烴技術成熟了,進口甲醇又便宜,國內烯烴需求又大,自然有企業想嘗試生產。對于化工園區而言,乙烯和丙烯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原料。但是國內一些化工園區目前并沒有煉油乙烯一體化裝置,所需的烯烴必須依賴外購。而烯烴屬于危險化學品,短途運輸尚可通過管道,中長距離的運輸就要通過壓力設備,成本高昂且運力有限。沿海化工園區大多臨近港口,擁有完善的液體化學品碼頭與倉儲設施。通過接受海運的進口甲醇,建設單獨的甲醇制烯烴裝置,這是一種優勢互補的選擇。
宏源證券石油化工行業分析師柴沁虎對CCIN記者表示,以前國內沿海的化工企業因為沒有資源,甚至會去中東部發展。如果真的能用廉價進口甲醇制烯烴,可以往下延伸很多化工產品。這對國內產業是有好處的。中東的甲醇不僅可以做烯烴,而且可以發展高端化學品,比如聚甲醛等。通過在沿海布局進口甲醇制烯烴項目,既可以利用這些地區的化工優勢,又能貼近市場,是充分發揮中東和我國比較優勢的一個好辦法。而且,用進口甲醇制烯烴也可以穩定我國和中東的關系。這對于保障我們的能源安全很重要。
亞化咨詢公司最近也發布一份報告稱,在沿海化工園區通過進口甲醇建設甲醇制烯烴裝置,對于缺乏上游原油資源的化工生產企業來說,可以實現原料的多元化。
據唐宏青介紹,我國沿海煉化企業的石腦油制烯烴裝置,大部分以進口原油或石腦油為原料。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去年就突破了50%的安全警戒線,2010年更是上升到52%以上。因此,用進口甲醇制烯烴可以在沿海作為烯烴需求的補充。
此外,最大的產業優點是能夠開辟新的烯烴供應渠道,改變以前兩大集團獨大的情況,形成競爭態勢。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產烯烴等石化產品主要由幾大石油集團供應,而進口甲醇制烯烴開辟了新的烯烴供應渠道。比如浙江興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進口甲醇制烯烴一期工程,生產的乙烯30萬噸、丙烯30萬噸,就直接供給中國化工新材料(嘉興)園區內的企業使用,10萬噸副產品也在嘉興市內直接消化掉,在完善嘉興港區化工產業鏈條的同時,也減小了當地化工企業的原材料對石油集團的依存度。
風險賬:無法掌控價格波動
不過CCIN記者了解到,如果要利用進口甲醇制烯烴,風險也應充分考慮。
首先,中東地區的局勢不穩定,可能會影響甲醇供應。
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介紹,現在我國從中東進口甲醇最多的國家是沙特和伊朗。目前中東政局動蕩暫未影響到這兩個國家的甲醇出口,但以前曾影響過。比如去年曾出現過這種情況——國際社會制裁伊朗,伊朗的甲醇就轉向中國。中國的銀行不愿給國內企業開用于進口甲醇的信用證,企業進口出現困難。
其次,國外企業因擔心來自中國本土甲醇企業的反傾銷而不敢放開對中國的甲醇出口。
最近全球最大甲醇生產和供應商加拿大梅賽尼斯亞太公司的中國董事總經理助理王珍珠向CCIN記者證實,他們接到了一些中國甲醇制烯烴項目的合作咨詢電話,但他們對這些項目的合作比較謹慎,要看看中國政府對進口甲醇制烯烴項目的態度。他們擔心出口中國的甲醇量增多后,會引起中國甲醇行業新一輪的反傾銷。據了解,去年10月,在甲醇企業的申請下,我國商務部對原產于印尼、馬來西亞、新西蘭等地的甲醇進行了反傾銷。
再次,價格波動的風險也應考慮。
惠生工程(中國)有限公司煤化工技術總監辛呈欽對CCIN記者表示,近幾年,甲醇國際市場價格就出現過非常規波動。比如,2006年下半年開始國際甲醇價格突破600美元/噸,之后又大幅回落到200多美元/噸,到2007年中期,甲醇現貨價格又再次飆升至600美元/噸。
亞化咨詢公司分析師鄭春臨表示,由于烯烴項目對甲醇的大量需求,完全依靠進口甲醇可能較難完全滿足原料供應。為了減輕對進口甲醇的依賴,并提高議價能力,進口甲醇制烯烴項目也可以考慮采購一部分國產甲醇。
去年8月,國內首套甲醇制烯烴工業裝置——神華包頭甲醇制烯烴裝置試車成功。圖為裝置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