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石油交易所現貨競買交易指定的交收倉庫有4個,圖中的上海天然氣管網有限公司的五號溝儲氣庫為其中之一。 (顧定槐 攝)
上海浦東新區最近爆出一件新鮮事:坐落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商城路上的上海石油交易所,率先在國內開展LNG(液化天然氣)和LPG(液化石油氣)現貨競買交易。
長期以來,我國對石油和天然氣產業鏈各環節的價格實行嚴格的政府管制。但這種價格管理方式已經遠遠落后于市場發展的需要。現在,作為天然氣的下游產品和相近產品,“兩氣”的現貨競買交易,對我國燃氣市場真正的市場化道路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小小 “ 自由市場 ”
CCIN記者來到上海石交所后發現,這個交易不見商品實物,也看不見買賣雙方。一間近40平方米的房間里放置著4臺電腦,業務員各就各位,分別負責交易、結算和實物交割。據上海石交所辦公室主任陳昶介紹,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10點到11點之間是交易時間。燃氣供貨商在該平臺發布商品種類、交易數量、交易底價以及交收日期、地點等信息,采購商見到后,報出一個意愿成交價,供貨商每10分鐘確認一次,誰出的價格高,供貨方就把商品賣給誰,并按“價格優先、時間優先”原則成交,自動生成電子交易合同。而交易的前提是,買賣雙方須將足額的資金提前劃入交易所專用結算賬戶作為履約保證金。如果一方在成交后違約,系統將扣除其保證金以作懲罰。
據介紹,LNG、LPG現貨競買的交易單位為20噸,買方最小、最大加價幅度分別為10元/噸、50元/噸,履約保證金比例為10%,正常交易服務費比例為0.5%。因為目前參與市場交易的單位較少,為調動參與者積極性,交易手續費收取比例暫定為0.2%的優惠價。
3月23日上午,CCIN記者在上海石交所的現貨競買交易系統見到有一個“上海天然氣管網公司掛賣進口LNG”的項目,賣方首報底價4700元/噸,買方最低報價4710元/噸,最高報價4720元/噸,最終按4720元/噸成交;當天掛牌量200噸,成交量200噸。上海石交所的工作人員向CCIN記者介紹,今年1月由于臨近春節,餐飲市場對液化氣需求明顯增加,其日均交易量和噸價明顯高于春節后的一周,LNG價格在0~800元范圍波動,LPG的波動范圍在0~150元之間;3月11日日本發生大地震后,燃氣價格也一度產生波動,目前又恢復正常。
據了解,自2010年12月17日該平臺開通至今100天來,已累計完成LNG、LPG交易總量約3萬噸,參與買賣的企業數十家。交易平臺運作總體情況平穩,每個工作日交易量400噸左右,資金劃撥通順,倉庫銜接便捷,現貨交割全部兌現,各指定協作承運商的運輸也都做到安全快捷。
據CCIN記者觀察,上海石交所這個現貨競買交易平臺,就像個小小的自由市場,供需雙方可以在這里自由地討價還價。
近兩年各地不斷出現氣荒,外界頻頻質疑我國天然氣壟斷經營體制。圖為2009年年底,重慶某加氣站旁邊排起了加氣長隊。(CFP 供圖)
試水市場定價
據了解,上海石交所進行現貨競買交易,得到了上海市政府和有關方面的同意和支持,允許其在嚴格的價格管理體制中開一個自由交易的口子。前期參與交易的除了上海石油天然氣有限公司、上海天然氣管網有限公司這樣的上海當地企業,還有遠在新疆的廣匯集團、河北新奧集團等民營企業也加入了交易隊伍。供氣企業帶來參與交易的“兩氣”,有的是從國外進口的,有的是自己生產的,都屬于“計劃外”的富余氣。近日,中石油、中石化下屬的一些企業聽聞上海石交所現貨競買交易取得成效后,也愿意拿出一部分氣,在該交易平臺進行交易。
“兩氣”的現貨競買交易3個多月來,在國內燃氣市場產生了反響。長期以來,我國對天然氣工業鏈各環節的價格實行嚴格的政府管制,從天然氣的井口價格、管輸價格,到下游的燃氣價格等都實行政府直接定價或政府指導價。即使遇到一些特殊情況,如氣源工廠檢修、冬季氣源缺口、天氣原因影響道路等,企業也不能隨意改變供應計劃和價格。現在,上海石交所為燃氣供需企業開辟了一個可以自由交換、自由買賣的平臺,雖然規模和范圍很小,但畢竟有了自主權,就像農戶將自留地的產品拿到自由市場上買賣,又像男女雙方可以自由戀愛。
“一些不是我們合同用戶的燃氣需求企業,也能夠通過這個交易平臺購買到我們生產的LNG,這省去了他們的尋氣之苦。同樣,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將LNG賣出去,也方便了我們去找買家。”新疆廣匯集團進行LNG現貨競買交易的交易員程拾青這樣表示。
廣東省油氣商會燃氣部專家莊榮金表示,通過現貨競買交易平臺,買家和賣家雙方能獲得更多買賣機會,實現供需及時有效地對接。“這不但有利于天然氣資源的合理流動,而且能夠真實反映國內燃氣市場的供需變化,通過市場調劑,或許會因此緩解燃氣的緊缺狀況。”
“通過競買平臺,市場能夠發出自己的價格聲音,對國內天然氣產品定價有較好的參考性,進而對整個市場形成指示作用。”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劉毅軍教授表示。
難撼壟斷體制
陳昶對CCIN記者說:“隨著國家能源結構的調整,中國天然氣市場進入快速增長期,西部天然氣的開發和進口LNG的持續增加,在國家計劃分配天然氣的同時,越來越需要市場進行資源和價格的配置,實現天然氣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將是最終方向。而我國原油和天然氣這兩大最重要能源品種的期、現貨交易一直是舉步維艱。在此背景下,上海石交所于2010年初開展調研,慎重推出了‘兩氣’的現貨競買交易,我們就是想做市場化方面的嘗試。”
上海石交所燃氣現貨競買交易的“試水”,會不會對國內天然氣市場化帶來推動呢?有業內人士表示樂觀。他們認為,天然氣市場化是發展方向。隨著天然氣產業鏈的逐漸完善,可以讓更多的燃氣產品進入市場進行自由交易。這樣可以最大化地實現國內燃氣價格與國際價格的接軌,最大化地利用市場機制進行價格引導,可以最大限度地打破國內天然氣市場僵硬的體制。
但也有專家并不樂觀。他們認為,由于上海石交所交易平臺運行時間不長、交易量也不多,現在還看不到這種交易方式對天然氣市場的影響,也很難判斷其今后對“兩氣”市場價格的導向作用。而目前國內的天然氣供應,諸如中亞管道天然氣、陜京管道天然氣等仍舊是在政府的價格管制之下,這部分主氣源幾乎不會受到該交易平臺的影響,中國的能源壟斷體制不會因為這個小小的自由市場而有所改變。中石油一位人士甚至說:“這種新方式,恐怕更多的是一廂情愿。未來賣家愿不愿意去那里交易,還要看情況發展。”
去年12月15日,上海石油交易所召開了現貨競買交易研討會,與會者圍繞如何推出液化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現貨競買交易平臺進行了交流和討論,上海石交所還對首批交易商、交收倉庫、承運商及結算銀行進行授牌。(上海石油交易所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