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世界上對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盒回收利用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聚苯乙烯發泡材料的回收率達到了86%。圖為用聚苯乙烯再生料制作的餐桌和椅子。 (李英偉 攝)
一個被禁10年之久的產品,不僅禁而不止,而且還始終占據了國內一次性快餐盒市場70%以上的份額,年消費量達100多億只,這就是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俗稱發泡餐盒的命運。
近日,有消息稱,國家發改委或將在新的產業結構調整目錄中的落后產品中將其刪除。這使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的話題再度升溫。這個產品是因何被禁的?它到底是“綠色環保”還是“白色污染”,是“安全的”還是“有毒的”?“禁白令”為何成了一紙空文?近日,記者就此走訪了一些業內專家。
為什么被禁
談到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被禁,還要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綠色包裝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原國務院全國包裝改進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沛生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的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由于價廉物美、性能優異、安全衛生的特點,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在我國快餐行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引進了大量的聚苯乙烯發泡片材和餐盒生產線。但由于當時人們的環保意識不強,廢棄的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被隨意丟棄,造成的污染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鐵路兩旁的廢餐盒大量堆積,形成兩條白色長龍;在長江三峽和葛洲壩水面上漂浮的廢餐盒白茫茫一片,影響船只通航,嚴重時還影響了葛洲壩發電機組的正常工作;在城市里,隨意丟棄的廢餐盒給市容景觀、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諸如此類的事件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困擾,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一時成了白色污染的罪魁禍首。
1999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原國家經貿委頒布實施了《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一批)(簡稱六號令,俗稱禁白令),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在全國范圍內淘汰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
此后,原國家經貿委于2001年4月23日發出《關于立即停止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通知》;同年5月29日再次發出《關于餐飲企業停止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通知》;同年12月28日,原國家經貿委、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和環保總局四部委聯名簽發了《關于加強對淘汰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執法監督工作的通知》。
2005年1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簡稱四十號文)中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被列入淘汰類產品,并規定禁止投資、進口、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
國家政策三令五申,是想通過一紙禁令讓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盡早退出歷史舞臺。
政府部門“禁白令”的意圖很明顯,想一禁了之。
似乎是在配合政府的行動,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有毒的觀點也緊隨而出。記者了解到,當時關于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有毒的說法可以歸結為這樣幾種: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在65℃時會產生二噁英致癌物;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含雙酚A會導致生殖機能失常;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中含有殘留單體,65℃以上使用時會釋放出單體致人中毒。這些“有毒”的觀點使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的問題從環境問題上升到了“危害人體健康”的高度。
真的有毒嗎
被禁10年來,針對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有毒的觀點,業內人士一直在“申冤”。這次,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高級工程師唐賽珍再次對記者談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關于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會產生二噁英的問題,她認為是毫無科學根據的。二噁英生成的條件之一是在270℃~400℃高溫下,含有苯環的物質和含氯或溴的物質同時存在,而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的生產和使用過程中不具備上述條件。
其次,關于雙酚A會導致生殖機能失常的問題,唐賽珍解釋說,聚苯乙烯與雙酚A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分子結構,不屬同類物質,其生產和使用過程中也不會沾染雙酚A。
再次,關于苯乙烯單體殘留和65℃以上使用時釋放苯乙烯致癌的問題,唐賽珍告訴記者,我國的聚苯乙烯生產中苯乙烯的殘留量的國家標準是小于1000ppm,比美國和日本的小于5000ppm的標準還嚴格。正規廠家按照國家標準生產的聚苯乙烯不會有苯乙烯單體超標問題。而聚苯乙烯的解聚溫度為280℃,65℃以上使用會釋放苯乙烯的說法毫無科學根據。
另外,對于一種“在微波爐里加熱時未聚合的苯乙烯單體會伴隨食物進入人體導致人體中毒”的說法,業內專家一致認為,這是一種無稽之談。每種產品都有自己的使用范圍,聚苯乙烯發泡餐具是一次性的快餐包裝,不適合在微波爐中加熱食品用,這和金屬餐具不能在微波爐中使用是一個道理,應該成為人人盡知的科普常識。
唐賽珍補充道,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問世40多年來,未見有國際衛生組織發布過“有毒”的公告,它還獲得了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批準,可用于食品包裝。我國的質檢部門和衛生部門也沒有發布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有毒的公告。
問題出在哪
令政策制定者意想不到的是,10年間,在國家政策嚴令禁止、各地質檢部門屢次查封的高壓態勢下,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并沒有在市場上銷聲匿跡,而且還始終占據著國內一次性快餐盒市場70%以上的份額,年消費量達100多億只。
有業內人士分析,由于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具有質量輕、剛性好、性價比高的特點,特別是在使用性能上具有保溫、隔熱、耐油、抗水等特點,深受消費者的歡迎。
在國外也有同樣的情況。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會長廖正品介紹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8個州,韓國、中國臺灣等曾先后對一次性發泡聚苯乙烯餐具采取了禁用或限用的管理立法,但經過實踐發現沒有適合的替代品,禁用法規難以貫徹執行,絕大部分禁令改為以強制回收為主。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和地區真正有效地禁止使用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
一個產品被政府明令禁止卻禁而不止、無法替代,問題出在哪?
李沛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的問題不是產品本身的問題,而是管理到不到位的問題。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其實早在六號令出臺之前的1996年,北京市就開始探討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實施回收再利用工程。1997年6月,北京市環保局、工商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對廢棄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必須回收利用的通知,要求到2000年回收率達到50%。按照國際通行的生產負責制原則,1997年,在京從事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生產的6家企業投資成立了回收公司,并建立可回收再生工廠,還在北京城區設立了8個回收站,對廢棄的聚苯乙烯發泡餐具集中收集后,運輸到指定的處理工廠進行加工再生。2000年北京市的回收量已接近2000噸,回收率達到66%。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循環經濟的模式,卻因六號令的出臺而夭折,回收生產線也逐步減量停產,企業投入到回收系統的3000多萬元打了水漂。
與北京截然不同,六號令出臺后,上海市并沒有盲目地一禁了之,而是借鑒了北京的回收經驗,實施了以回收利用為主的“三分錢工程”。2000年6月1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頒布了《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飯盒管理暫行辦法》(簡稱八十四號令),提出了“源頭控制、回收利用、逐步禁止、鼓勵替代”的16字方針。
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行業協會廢棄物資源回收利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黃隆斌介紹了上海市“三分錢工程”的具體做法。根據上海市政府八十四號令,上海市財政局、市容衛生管理局、物價局先后聯合發文,對每只質量為5克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按0.03元向生產餐盒企業征收回收處置費,其中0.015元支付給回收餐盒的個人或單位;0.005元支付給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盒的處置企業;0.005元用于支付給管理和執行等有關單位;0.005元作為回收系統工程中的運輸費用。
通過這樣的一個系統工程,上海市探索出了對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具實施從生產、銷售、回收、中轉、運輸與處置利用全程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徹底解決了白色污染的難題。
黃隆斌告訴記者,從2000年實施“三分錢工程”以來的10年時間里,上海市累計回收的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盒近27億只,折合13500噸,再造塑料粒子約7000噸,用于生產硬塑料產品的原料,為國家經濟建設節約了大量的石油資源。
被禁10年來,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餐盒依然是快餐盒市場上的主力軍。(鄭曉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