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艱難前行。5年間,化工園區建設獲得了長足發展,在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對促進石化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區域布局、資源循環利用、節能減排、安全生產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擔負起了石化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任。
園區化是近年來全球石化產業發展的主流,也是我國石化行業發展的新模式。從國家層面來看,2008年9月,國務院安委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工作的指導意見》。該《意見》要求,2009年底前,確定危化品生產、儲存的專門區域;2010年起,危化品生產、儲存建設項目必須在依法規劃的專門區域內建設。新的化工建設項目必須進入產業集中區或化工園區,并逐步推動現有化工企業進區入園。2009年2月,國家出臺的《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到2011年產業布局趨于合理,發展方式明顯轉變,節能減排取得成效,產品結構顯著改善。很顯然,實現這些目標,園區化是必由之路。
從行業層面來看,石化行業近年來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以規模擴張為主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導致經濟增長質量不高,集約發展程度偏低,產業布局分散,高端品種短缺,初級產品產能過剩,產品差異化程度較低。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愈加凸顯出來。在這樣的背景下,石化行業提出要加快從規模化發展初級化工原料向發展高附加值化工產品方向轉變,從粗放型生產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生產轉變。而要實現這些轉變,園區化成為了最有力的抓手之一。
好風憑借力,“十一五”期間,化工園區建設發展迅速。目前,我國以化工、石化為主導產業的化工園區有390余家,其中形成規模的化工園區有108家。化工園區建設各具特色:以世界級煉油乙烯裝置為龍頭,以產品鏈和產業鏈為紐帶,統一規劃、協同發展、規模較大的大型石油化工型園區,包括上海化學工業區、南京化工園區、惠州化工園區、福建泉港石化工業區等;以精細和專用化學品及非大宗合成材料為主,差異化發展的精細化工型園區,包括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區、常熟氟化工園區等;結合城市發展規劃,將原有分散的老企業集中起來而建設的城市搬遷型化工園區,包括天津開發區化學工業區、滄州臨港化學工業園、合肥化工園區等;在原有企業基礎上,以特色產品為核心,輻射、擴張而建成的老企業擴張型園區,包括齊魯化學工業園、吉林化學工業園區等;周邊具有豐富的原材料,投資成本低廉的資源依托型園區,包括榆林煤基能源化工基地、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等。
同時,在沿海、沿江地區,一批利用港口物流優勢發展起來的化工園區具有規模大、產業集中度高、水平較先進等特點,代表了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方向。如寧波化學工業區正在以烯烴、芳烴為主要原料,以三大合成材料、基本化工原料及深加工為主要特色,努力打造一個高科技產業和支柱產業相對集中,生產與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的石油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園區,形成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石化新材料產業基地。
化工園區不僅是石化行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手段,也是石化行業實現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的重要依托。“十一五”期間,化工園區以產業鏈銜接和企業生產耦合為抓手,大力推動清潔生產、環境保護和循環經濟,成為全行業探索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一面旗幟。
在推進園區化建設方面,化工各專業領域探索出了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2010年初,中國涂料工業協會與沈陽化工園聯合規劃了3平方千米的高端綠色涂料產業區,共同打造東北最大的綠色涂料產業基地。涂料產業實現園區化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有利于上下游產業鏈的銜接與配套,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污染集中治理,有利于形成產業集群帶來的品牌優勢。
農藥行業也加快了園區化進程。中國農藥工業協會與江蘇如東、山東濰坊共同組建了中國農藥工業園區南方基地和北方基地。如東縣洋口化工園區憑借得天獨厚的區位和港口優勢以及科學的規劃,在安全、環保、節能減排、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等方面一直處于全國農藥產業園區領先水平,成為國內最具發展優勢、最有影響的農藥產業集群。
轉變發展方式是石化行業貫穿“十二五”期間的主線,化工園區建設必將不斷走向深入。化工園區承載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任,其深遠意義和效果也將更充分地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