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千方百計保護民眾賴以生存的環境,促使各地都在加快化工園區建設步伐,化企出城進園已被業界視為行業減排的一個有效途徑。然而,筆者在采訪中卻也看到了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一些化工園區在治污方面存在重大缺陷,淡漠民生、輕視民生,甚至侵犯民生的現象屢有發生。
因此,筆者以為,我們在揭示這些問題的同時,應廣開言路,憑借社會各界的輿論和智慧,促進園區健康持續發展。
首先,應解決園區區位設置上存在的“短視”現象。在一些地區,決策者出于建設成本考慮,把化工園區設在城市周邊三、五公里處,甚至有更近距離的。這樣雖然把化企集中起來了,但由于離居民生活區過近,產生的“三廢”仍然威脅著百姓身體健康。更為嚴重的是,一旦企業發生泄漏事故,極容易造成大面積人員中毒事故。依筆者所見,化工園區設置要以長遠發展的眼光,綜合考慮城市擴張等各種因素,在各方面要有預留空間,從而實現園區發展與民生兩不誤。
其次,要謹防零散污染變成集中污染,避免引發民生災難。以往化企分散布局,即使某個企業發生泄漏污染事故,受影響的也僅限一隅。但是,化企聚集到園區以后,人員密集度加大,污染物相對集中,種類和數量也會增加,治理不好,污染危害就會被放大。因此,園區要建立應對突發事故的聯動反應機制,將各種污染源、危險源編制成冊,讓每個員工都能熟稔于心。并且平時應多加演練,避免災害發生時產生人員集中傷亡現象。
再次,要杜絕把治污設施當擺設。筆者曾在多家園區中看到一些與改善民生不相協調的現象:有的廢水處理后沒有達標就一排了之;有的固廢堆積如山;有的空氣中充滿刺鼻的異味。更有甚者,為了減少運行費用,將環保設施當擺設,有上級檢查時就投入運行做樣子,檢查組一走就立馬停機。于是,園區成了最大的污染源。對這種褻瀆環保事業、嚴重戕害民生的惡劣行徑,要強化環保舉報制度,并依靠群眾監督;同時主管部門要改變例行檢查制度,高密度地實施“飛檢”,不給弄虛作假者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