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化工頻道消息:《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并提出在冶金、建材、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以及產業園區和若干城市,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健全法律法規,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我國一項基本國策。
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使中國化學工業面臨比其他行業更為嚴峻的挑戰。在環境保護和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雙重壓力下,中國的化工企業已呈現出向各種化工園區集聚發展的態勢,各地爭先恐后地建設化工園區,是想借助這一趨勢,搶占化工產業新一輪結構調整制高點。但由于化工產業具有資源消耗大、三廢產量大、物流量大等生產特點,因此統籌各個方面的資源,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成為化工園區面臨的真正挑戰。
據不完全統計,10多年來,國內僅省級以上的化工園區達60多家。這些化工園區集中于長江三角洲的上海、江蘇的長江兩岸沿線地區(南京、南通、張家港、泰興、無錫、常州等),浙江的寧波、上虞地區,廣東的惠州、珠海、茂名地區,福建的泉州以及天津、北京、山東等地,已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術、高附加價值、高功能化產品和深加工為特征的現代化化工生產園區。由于我國的石油化工園區建設相對較晚,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環境保護和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雙重壓力下,在國家和地方的許多政策扶持下,我國化工企業才開始向集團化、大型化轉化、改組,并形成了許多競爭力強、產業特色鮮明的化學工業集中區。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的主要化工園區相比,我國化工園區的產業集群度不高,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產業鏈的延伸,企業間在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變副產物和廢物為資源等方面做得遠遠不夠。一些園區為了地方經濟和園區的發展,以犧牲環保和土地、石油、天然氣、水、電等資源為代價,引進企業時并不考慮其技術含量及污染程度,導致目前許多開發園區產業結構失衡,真正的高科技領域涉足不多,大部分都是傳統產業領域,有的甚至是國外已經禁止生產的高污染項目。
現代化工園必須盡量實現在有限地域內的集約生產,這樣既可以節約空間資源、節約水資源、節約能源,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控制污染,為此規劃建設以五個“一體化”為原則:
1、產業發展一體化。利用化工產品上、下游的特點,形成化工項目鏈;
2、公用輔助一體化。合理利用能源,減少消耗,根據園區內部主體項目對水、電、氣等的需求總量,統一規劃、集中建設,形成供水、供電、供熱、供氣為一體的公用工程“島”,實現區內能源的統一供給。
3、物流傳輸一體化。通過與各個化工反應裝置連成一體的專用輸送管道及倉庫、碼頭、鐵路和道路等,將區域內的原料、能源和中間體安全快速地運送到目的地,形成區內一體化的物流運輸系統;
4、環境保護一體化。在生產過程中運用環境無害化技術和清潔生產工藝,并對各化工裝置排放的三廢集中起來,運用先進的技術統一處理,形成一體化的清潔生產環境,使化工園區達到生產與生態的平衡,發展與環境的和諧;
5、管理服務一體化。為進區的業主提供“一站式”辦公,寓管理于服務之中,使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屬性、不同規模的企業在化工園區都能得到全面、優質的服務,有一種互為一體的歸屬感。同時結合市場經濟手段向各業主提供后勤“一條龍”服務,使各生產單位集中全部精力進行其核心活動,實現高效運作。
在中國經濟過去幾年的高速發展中,化工園區為中國化工產業從傳統模式向集團化、大型化轉變作出了貢獻。在新形勢下,國家提出了科學發展的新要求,這就要求化工園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及高附加值產品,走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的道路,為我國化工產業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健康成長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