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載春秋,改革開放大潮奔涌,新中國石油工業蕩氣回腸。看她勇立改革開放潮頭,從計劃經濟加快擁抱市場經濟;看她危難時扶新中國經濟大廈于將傾,挺起民族復興脊梁;看她闊步世界舞臺,跨越四海擊浪五洲,奔向一流,何其壯哉!這是世界石油工業發展大潮中的中國強音!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時代強音!
億噸原油產量包干、海上石油資源對外開放、多種形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改革開放第一個十年,石油“巨輪”滾滾向前,石油人不斷譜寫石油工業改革開放壯闊篇章。
“風起云天,潮涌東方。以1978年改革開放和石油工業部重新組建為起點,我國石油工業開啟了現代化新征程。40年來,石油工業始終走在全國改革開放最前沿。從“大包干”到砸“大鍋飯”;從開辟工業戰線的“海上特區”到拓展陸上石油資源勘探開發“試驗田”;從石油工業部“引航”到三大國有石油公司攜手并進,石油工業始終艱苦奮斗、頑強拼搏,始終上下求索、銳意進取,始終與時俱進、一往無前。
在奮進中發展、在變革中新生。改革開放第一個十年,中國石油“巨輪”滾滾向前,我國一躍成為世界主要產油國,石油人書寫了石油工業蓬勃發展的壯麗史詩。”
億噸原油包干系列改革,踏上自我發展新道路
40年前,兩場“大討論”深刻地影響了我國石油工業發展軌跡。
全國真理標準大討論,為改革開放打下了思想基礎。從此,改革開放成為石油工業新時期工作的主基調。
改革開放頭3年,正值國家經濟3年調整期,國家大幅壓縮基建投資,原油產量連續兩年下滑,原油產量能否穩住年產一億噸引發全行業大討論。
如何在有限的投資下實現億噸原油穩產?“大包干”開始在當時分管石油工業的國務院副總理康世恩腦海里萌芽。
這套方案簡而言之是:在國家對石油不增加投資的條件下,石油工業部包干年產一億噸原油。但國家允許在一億噸以外,石油工業部增產和節約的石油全部由石油工業部自行出口,收入由石油工業部留用。與此同時,石油工業部對下屬油田企業實行再包干,對企業超產和節約原油的價差收入進行二八分成。分成大部分留作勘探開發基金,小部分用作職工福利和獎勵。
1981年6月3日,國務院批準了一億噸原油產量包干方案。至此,中國工業戰線第一個行業包干政策正式實行。
“大包干”的威力遠遠超出人們預料。從1982年開始,原油產量止跌回升,到1985年原油產量達到1.25億噸。1981年至1985年,通過原油產量包干政策共籌集勘探開發基金117.3億元,相當于同期國家投資的93%。
對于職工來說,承包后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有了獎金,積極性大大提高。勝利油田河口采油5隊維修大班班長巴寶昌在第一次領到獎金時,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和同事們到旁邊的飯館里美美地吃了一頓。
這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推行引發了石油工業內在機制的一系列深刻變革,不僅使中國石油工業走上了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我壯大的良性軌道,而且擁有了一筆可觀的留成外匯。“不當守財奴,要把美金變成技術。”在石油工業部的指示下,物探用外匯引進了大批數字化技術裝備,快速實現從模擬時代向數字時代的升級。
“大包干”還“一通百通”地把石油工業推上了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整體突破性改革的快車道。
一盒火柴兩分錢,一斤鹽一角三分……計劃經濟體制下,幾乎一切商品價格都由國家說了算。改革開放撬開了計劃經濟嚴絲合縫的外殼,被掩蓋的資源配置問題也暴露出來,尤其是價格。
而在這方面,石油工業再次走到了歷史發展前沿,率先啟動原油價格“雙軌制”改革,引領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風氣之先。
與國內原油價格相比,當時國際石油價格較高。在“雙軌制”體系下,石油價格體制形成了雙重價格,在國家指令性產量之內的產品執行計劃價格,超出計劃產量的產品執行以國際油價為基礎制定的計劃外價格。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贊揚“雙軌制”是中國“一個天才的解決辦法”。
“通過產量‘大包干’及價格‘雙軌制’,打破國家統配統銷、統收統支,一切控制在指令性計劃內的管理體制,實行‘雙軌制’,讓企業有利益、有權力、有動力,多超產原油,多得超包分成,從而形成增產增收增效增投的良性循環。”業內專家如此評價。
走向海洋,開辟工業戰線首個改革開放“試驗區”
中國改革發端于農村,而工業改革開放始于石油工業。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南海、東海和渤海便被證實有油,但由于缺乏海上勘探石油的基本設備與技術,我國海洋石油工業基本處在停滯狀態。在合作勘探開發海洋石油資源成為世界主要潮流的上世紀7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海上石油勘探開發不能照搬陸地模式,必須大膽實行對外開放,形成一套全新的資金籌措戰略和勘探開發戰略,才能打開新局面。
然而,對外開放起步異常艱難。關鍵時刻,中國的海洋石油對外開放頂住巨大壓力,終于“殺出一條血路”。
1982年1月30日,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稐l例》的發布,確定了海上對外合作第一輪國際招標的《標準合同》,為海洋石油的對外開放提供了法律依據。其后不斷完善,構成了一套海洋石油對外合作的法律框架。它表明,海洋石油對外合作從一開始起步,就采取了與國際市場和國際管理接軌的堅定態度,在“藍色國土”上開辟出中國石油工業最早的改革開放試驗區。
開放鼓點聲聲急。此后,我國海洋油氣資源進行了四輪國際招標,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石油公司的參與,帶來了最先進的技術和裝備,在中國渤海、南黃海、東海、南海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油氣勘探熱潮??碧酵顿Y風險基本由外商承擔,為以后自營與合作“兩條腿走路”奠定了資金、技術、裝備和管理基礎,使海洋石油工業成為整體現代化建設速度最快、發展水平最高的領域。
這股改革開放的熱潮也逐漸延伸到了陸上。1985年,我國陸上石油工業體制改革起步,“引進來”從海上走向陸地。
這一年年初,國務院批復石油工業部,同意陸上石油對外合作。5月,中國陸上對外合作勘探開發石油資源的第一個風險勘探合同簽訂——與澳大利亞CSR糖業公司等合作開采海南島福山凹陷石油資源。同年,南方11個省區陸上石油資源先行開放。全面開啟了我國海洋陸上石油開放百花齊放的新時代,為下一步“走出去”奠定根基。
組建“三大油”,接軌國際邁向現代化
改革開放的鴻篇巨制一旦開啟,每一頁都是嶄新的。
作為全國工業領域改革開放的先行者,石油工業對外合作率先接觸到了國外油公司先進的管理體系、經營方法和技術裝備,也深刻感受到了彼此巨大的差距。一個理念越發清晰——要參考國際通行的規范管理模式和運行方式,建立大型現代化的企業集團,融入世界發展潮流。
1982年2月15日,我國第一個國家石油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北京王府井東南口一幢不起眼的三層小樓里宣告誕生了,全面負責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業務。海洋石油總公司在合作中學習借鑒,啟動了一系列改革,如實行經理負責制、招標制等。這些改革使海洋石油總公司在當時以計劃經濟為主的大背景下,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迅速與國際公司接軌,助推海洋石油工業發展不斷實現新跨越。
在國內原油產量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后,中央寄望石化工業能夠加速發展,帶動國民經濟“翻兩番”。然而,地區和部門相互分割的計劃經濟體制使我國石化工業的發展受到極大制約。要打破這種局面,就要沖破桎梏,深化體制機制改革。1983年2月19日,中國最大的行業總公司——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了,對全國39個重要煉油廠、石油化工和化纖企業實行統一的領導管理。這是我國石油工業管理體制上的一場重大變革,使石油化工業從石油工業中分離出來,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為解決人民吃、穿、用、住問題開辟了新的發展途徑。
根據黨的十三大關于經濟體制改革和政企分開、轉變職能、精簡機構的建議,1988年3月,國家決定將石油工業部的政府職能移交能源部,以石油工業部為基礎組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負責陸上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生產建設,以及與油氣共生或鉆遇的其他礦藏的開采利用工作,推動陸上石油工業發展跨上新的發展臺階。
三大國家石油公司的成立,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工業管理體制改革的重大成功實踐,實現從國家政府部門向經濟實體轉變,為后續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奠定初始格局。
改革開放大潮激蕩,每一天都是新的起點。石油工業在困頓中踏上改革開放之路,又在接續奮斗中沿著這條偉大的道路不斷奮進,奔涌向前。 (本報記者 張舒雅)
高層建l瓴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我們不僅承認實踐是真理的標準,而且要從發展的觀點看待實踐的標準。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它既具有絕對的意義,又具有相對的意義。就一切思想和理論都必須由實踐來檢驗這一點講,它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就實踐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無條件地完全證實或完全駁倒一切思想和理論這一點來講,它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但是,今天的實踐回答不了的問題,以后的實踐終究會回答它,就這點來講,它又是絕對的。
——摘自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在管理制度上,當前要特別注意加強責任制……我們在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的時候,要切實做到職責分明。
要使責任制真正發揮作用,必須采取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一要擴大管理人員的權限。責任到人就要權力到人。當廠長的、當工程師的、當技術員的、當會計出納的,各有各的責任,也各有各的權力,別人不能侵犯。只交責任,不交權力,責任制非落空不可。
二要善于選用人員,量才授予職責。要發現專家,培養專家,重用專家,提高各種專家的政治地位和物質待遇。用人的政治標準是什么?為人民造福,為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事業作出積極貢獻,這就是主要的政治標準。
三要嚴格考核,賞罰分明。所有的企業、學校、研究單位、機關,都要有對工作的評比和考核,要有學術職稱、技術職稱和榮譽稱號。要根據工作成績的大小、好壞,有賞有罰,有升有降。而且,這種賞罰、升降必須同物質利益聯系起來。
總之,要通過加強責任制,通過賞罰嚴明,在各條戰線上形成你追我趕、爭當先進、奮發向上的風氣。
——摘自鄧小平同志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
親歷者說
一億噸原油包干的啟示
1987年,我有幸參加了由國務院研究室下達、石油工業部政策研究室組織承擔的“石油行業承包問題研究”課題組,并于1989年發表了《石油行業承辦問題研究初步》的研究成果。通過那次課題研究,系統地回顧總結了“大包干”政策,也深深為石油工業順應改革潮流,為國分憂,大膽創新的情懷、勇氣及智慧所震撼。今天,我們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重溫一億噸原油包干的改革實踐,依然有許多重要的借鑒和啟示。
依靠承包制理順國家、企業及個人之間利益關系,推進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幾乎占據了40年改革的半個歷程,其影響十分深遠。透過豐富的大包干改革實踐,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基本的思想認識、改革理念及經驗啟示,對當前全面深化改革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借鑒價值。
首先,推進改革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于沖破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改革要奔著問題去,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要鼓勵創新創造,把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有機結合起來,由點到面,逐步推開和完善。當年,石油工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投入不足、產量不穩。
怎么辦?通過產量“大包干”及價格“雙軌制”,打破國家統配統銷、統收統支,一切控制在指令性計劃內的管理體制,實行“雙軌制”,讓企業有利益、有權力、有動力,多超產原油,多得超包分成,從而形成增產增收增效增投的良性循環。
其次,推進改革必須堅持按經濟規律辦事,落實企業自主權,增強其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也是生產力要素的載體,要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實現政企分開,使企業做到“四自”經營。當年,石油工業部通過簡政放權,改革原有的計劃、投資、勞資、財務等管理體制,減少“一竿子插到底”,劃小核算單位,在油氣田內部推行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同時,職工個人所得隨著原油超產情況而浮動,給油田增加了動力,帶來了活力,被形象地總結為“用經濟辦法管經濟,一包就靈,一包就活,一包就變樣”。以勝利油田為例,油田產量從包干前的連續3年下滑,奇跡般地變成了包干后的連續3年增長。
再次,推進改革必須堅持把創新放在首位,形成強大的改革發展驅動力。改革的目的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進改革的過程應當成為創新發展的過程。在“破”與“立”的過程中,既要有勇氣,更要有智慧、實干及創新。當年,提出一億噸原油包干的改革設想是一種勇氣和智慧,后續的層層落實則靠實干與創新。特別是通過落實經營自主權,加快管理現代化,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廣泛開展群眾性技術攻關活動等,使油氣田內部充滿勃勃生機,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明顯提升。
近年來,我們又遇到了如何穩定國內2億噸原油產量的大難題,這直接關系到國家能源安全的大局。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做出重要批示,要求站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角度,加大國內勘探開發力度。目前,國內石油企業正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批示精神,加大勘探開發投入,努力實現增儲上產。在這種情況下,重溫那段“大包干”的改革歷史和實踐,不僅僅為了紀念,更要從中獲取有益的借鑒。(呂建中)
改革名詞
以氣養氣
1982年4月,國務院對四川天然氣實行商品量常數包干政策,包干內計劃天然氣由國家分配和定價,包干外天然氣由企業自行銷售、自行定價,實行“以氣養氣”政策。同時決定自1982年5月1日起,四川天然氣價格在原有價格的基礎上每千立方米提高30元,提價收入作為四川天然氣勘探開發基金。這一政策成為實行天然氣價格“雙軌制”的標志,為四川天然氣勘探開發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之后,天然氣價格進入頻繁調整期。1987年,國家將天然氣商品量常數包干政策推廣到全國主要油氣田。
日費制
一種石油技術服務領域鉆井承包方式,以每天工作量核發費用,并由甲方派出的鉆井監督全權核定,是中國陸上石油鉆井業的“新概念”。1986年,中國陸上石油鉆井的首次招標——庫南1井,以“日費制”方式,向鉆井以進尺論英雄的傳統模式發起挑戰。
五包五定三保
1981年10月,石油工業部對各油氣田推行“五包五定三保”辦法,落實國務院原油產量一億噸包干政策。“五包”是指包原油產量、包原油統配商品量、包外供天然氣量、包新增石油地質儲量、包新區新增原油生產能力;“五定”是指定包干事件、定包干區域、定資金、定包干分成比例、定包干分成資金的使用;“三保”是指保統管物資的及時供應、保原油的正常外運和銷售、保用電指標。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