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力的商業化供應開始,集中式系統就處于主流地位。盡管如此,分布式發電也一直是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隨著能源消費結構的持續優化逐步得到重視。
近日,國家能源局與國際能源署接連在華北、華東和華南區合作發布《中國分布式能源前景展望》。
《展望》指出,“分布式能源系統有望在電力系統轉型中扮演關鍵角色,以服務為導向的綜合供能方式有助于提高系統效率,也能改變終端用戶和服務供應商之間的關系。”
由于分布式能源要將多種能源結合在一起。針對不同能源品種和能源供需政策之間的協調至關重要,不同層級政府間以及不同分布式能源技術部門之間的協調也很重要。
國際能源署署長高級顧問、國家能源局油氣司原副司長楊雷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政策中,亟需細化的是基礎設施的準入政策。因為要因地制宜,所以最大的推動力來自于地方政府。“體制機制的變化,會讓受益方有變化,是比較謹慎的,但我比較樂觀。配電網放開之后,分布式能源企業有了配售電的許可,生存空間將大大擴展。”
雖然目前分布式光伏的外部效益并沒有都體現到經濟競爭力上,但在中國以“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為指導穩步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進程中,分布式能源迎來一系列利好。天然氣供應的改善、能源價格改革和設備價格的降低等,分布式光伏裝機也在過去兩年經歷了創紀錄的增長。
紅利釋放
2015年11月,中國政府正式加入國際能源署成為聯盟國。2017年2月,國家能源局與國際能源署在釣魚臺國賓館簽訂三年合作框架。《展望》是該框架下的最新成果,也是雙方合作發布的第一份報告。
《展望》指出,分布式能源系統(DES)指在靠近消費側對分布式能源資源進行智能組合,增加能源服務的可靠性和經濟性,并降低環境影響的能源系統。需要指出的是,如備用柴油發電機等效率一般且污染嚴重的區域供熱系統等傳統分布式能源并不納入考慮范圍。
資料顯示,分布式能源按照系統規模可以分為區域型和樓宇型兩種;按照用戶需求,可以分為電力單供、熱電聯產、冷熱電三聯產等方式。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分布式能源是從2000年后開始的。2003年前后,中國開始陸續建設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主要項目包括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項目、北京燃氣集團控制中心大樓項目、北京火車南站項目等。
但在2010年以前并未出臺專門的產業政策。直到2011年,國家四部委聯合印發《關于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的指導意見》。2013年,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分布式發電暫行管理辦法》,首次對分布式發電進行定義,并陸續印發了關于不同能源品種的相關分布式政策措施。
“十三五”期間,國家進一步加大分布式能源發展支持力度。2017年5月,國家能源局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分散式接入風電項目建設有關要求的通知》,明確了優化風電布局,探索分散式風電高效發展,促進分散式風能資源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則。2017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提出促進分布式天然氣利用的主要政策措施。
根據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2011年發布的《關于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在全國規模以上城市推廣使用分布式能源系統,裝機規模達到5000萬千瓦”。
雖然我國很早就認識到了分布式能源的眾多優勢,但在“十二五”期間,預想中的分布式能源快速發展并沒有發生。分布式能源,特別是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在中國的發展一直步履維艱。截至2015年,中國大約有分布式天然氣項目121個,總裝機容量只有140萬千瓦左右,遠遠落后于“建成1000個左右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的目標。
不過,未來分布式能源發展或加速。楊雷預計,到2020年,天然氣分布式能源裝機容量將極有可能超過1500萬千瓦。
“以分布式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分布式能源在中國的發展更加振奮人心。”楊雷說,分布式光伏2016年新增裝機量比2015年增長200%。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進程已經從單個能源品種的發展向整合發展前進。楊雷表示,這次發布的展望也是國家能源局六個司共同參與的結果。
今年年初,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公布首批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的通知》,“十二五”期間也有相關政策出臺。
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張玉清認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和環保壓力,未來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和風光等可再生分布式能源的互補項目將形成新的業態。
盈利待解
雖然分布式能源順應了能源結構改革的趨勢,但在中國的發展一直“叫好不叫座”,其中最大的痛點是盈利難。
《展望》指出,“項目經濟性欠佳的主要原因在于,分布式能源的系統性收益沒有在產品價格中體現,由于大部分能源品類價格都或多或少存在政府管制,尚未形成完善的能源市場價格,不能及時和充分地反映市場供求及資源稀缺程度,這對于新興的分布式能源而言,往往面臨價格扭曲帶來的挑戰。”
換句話說,分布式能源進展不及預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企業的積極性受到各種因素的阻礙。
“通過我們對一些分布式能源項目的盈利測算,結果很不樂觀。”中國能建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能源咨詢規劃院智慧能源規劃部部長鄭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目前的政策看,如果沒有政府補貼,項目內部收益率可能為負。
張玉清也坦承,根據一家較早進入分布式能源領域的企業提供的數據,區域式分布式能源基本盈利,但收益率在3%左右,而樓宇式基本虧損。
“3%不到的收益率實際上還不如銀行的利息,這個階段企業主要是想博市場。而樓宇式本來是最大的市場,因為最分散,但目前來看是虧損最嚴重的。現在政策很不明朗,暫時沒有任何政策扶持樓宇式,項目通常會給比較大型的國企、央企運作。”
具體來看,天然氣分布式能源是各品種能源中率先進行分布式布局的,但進展也是相對不順利。
張玉清指出,天然氣價高、設備維修費用高、并網體制機制不完善、目前暫時沒有補貼政策等都造成了不及預期的局面。
《展望》也顯示,缺乏合理的價格信號是目前中國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發展的主要障礙,導致目前在運項目存在大量的虧損情況,只有在冷熱需求較高的地區才具有明顯的經濟性。
一方面是由于燃料成本占分布式天然氣能源項目運行成本的比重較高,與煤炭等競爭能源相比,天然氣的價格處于高位。同時又缺乏類似新能源的補貼機制,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另一方面,中國大部分天然氣發電的上網電價,多由政府核定,包括采用標桿電價,或者一事一議的方式單獨核定。上網電價一旦確定,將長時間保持不變。上游燃料價格的變化,不能及時有效傳導的電價端。
在體制上也存在若干挑戰,目前較小規模的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希望通過管網基礎設施第三方準入的方式購買低價現貨天然氣的做法依然非常難以實現,城市配氣網多采取特許經營權,也阻礙了分布式能源項目對城市配氣網的使用。
而從電網角度看,也處于自然壟斷狀態,并網難的問題一直存在。
針對這些情況,今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推進并網型微電網建設試行辦法》提出,微電網內部的新能源發電項目建成后按程序納入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補貼范圍,執行國家規定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政策。鼓勵各地政府對微電網發展給予配套政策支持。
楊雷指出,廣東電網等也在近期出臺了相關并網政策,但在操作過程中可能還有一些問題不夠細,或者沒有落實的地方。需要考慮到分布式能源的系統成本,比如備用能量和調峰的問題,以及利益沖突、客戶爭奪等。
“在現階段政策不匹配的情況下,企業可以通過與政府合作PPP的項目來打開行業地位,選擇合作伙伴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楊雷說。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