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國能源轉型需要,國家在能源戰略中提出的天然氣發展在我國一次能源的比重應達到10%以上。在專家看來,這一戰略目標,是比較保守的,最低的戰略目標。面對霧霾嚴重的形勢,實際發展應該比這個比例還要大一些。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史丹認為,我國要實現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下降60-65%,天然氣的占比要進一步提升,要像石油一樣,成為主力能源之一。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解決環境問題。
數據顯示,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替代相當量的煤炭可減排二氧化碳61%,二氧化硫99.6%,氮氧化物88.0%,幾乎可以完全消除煤炭和石油燃料排放的汞、砷、硫和顆粒物的排放。
眼下,我國天然氣消費結構正在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國內天然氣主要用于城市燃氣、工業燃料、天然氣化工、交通運輸和天然氣發電等。在節能減排政策的促進下,發電和工業燃料“氣代煤”在加速,有望成為消費主體;城鎮化持續推進,城市燃氣消費量將隨之穩定增長;在城鎮化和價格優勢兩個因素的驅動下,天然氣交通具有發展潛力。
然而,天然氣未來市場空間的擴大,主要還是源于對高碳的化石能源的替代。天然氣沒有專屬市場,須通過競爭才能實現對傳統能源的替代和擴大應用。而由傳統能源向天然氣能源轉型,面臨著成本較高、多環節利益壟斷、政策法規不適應等多重挑戰。
我國天然氣產業鏈,是由上游的勘探開發、到中游的管網運輸、到下游的終端銷售共同組成。業內人士稱,人們能夠直觀感受到的用戶用氣成本中,省網配氣費和城市配氣費所占比例接近40%,這部分直接影響天然氣消費增長。由于終端燃氣企業形成的自然壟斷,利潤率遠大于上游氣田,氣田開發成本逐年上升,開發效益面臨挑戰,也影響了上游企業生產積極性。就上游生產企業而言,主要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天然氣產能主力,其中中石油占據天然氣產量的71%,是產能大戶。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鄂爾多斯分院院長賈愛林表示,近些年,我國進口氣價與國內氣價存在倒掛問題。進口天然氣,綜合成本是到岸價加上增值稅、再加上輸氣成本。國家發改委規定進口管道氣一律統一按省門站價銷售。比如,從中亞俄羅斯進口的管道氣,每方氣要補1塊錢再賣出去,上游企業是倒貼錢的,如果有兩百億的進口量,中石油就要補貼兩百億元,換句話說進口氣要由中石油承擔兩百億的損失;又比如從緬甸進來的天然氣氣價格,倒掛比例更高,每方氣要補貼約兩元錢,銷售一方氣就要賠兩元。由于國內自產天然氣還有些利潤,可以補充到國外天然氣的虧損中。但是隨著進口天然氣比例的增加,中石油天然氣的總體利潤會受到影響。
據預測,國內天然氣產量自2006年來,常規天然氣年均探明地質儲量保持5000億方以上。根據各大石油公司天然氣規劃及近年來勘探開發趨勢預測:2020年,國內天然氣產量將達到1600億方以上,2030年,產量將達到2500億方以上。預測我國天然氣從目前30%多的對外依存度到2020年達到近45%,2030年接近50%。
專家分析,下游工業用戶用氣價格中,省網與城市管網配氣費約占40-50%,終端銷售企業利潤高于天然氣生產與輸送部分。上游天然氣生產企業近期仍以進一步控制成本、增加效益為主。中長期還是要強化產、運、銷國家政策中利潤切割的爭取與引導,力爭上游利潤在總產業鏈中的比例。
賈愛林表示,目前上游天然氣生產企業大戶中石油的成本由2011年的631元/千方上升到2015年的883元/千方,氣價的上升幾乎被成本的上升抵消。中石油正在積極探索新領域,推動非常規天然氣規模發展。現在主要是三類,一個是致密氣,一個是頁巖氣,一個是煤層氣。目前中石油儲量持續保持年新增天然氣探明儲量4000億方以上,2016年新增探明儲量5620億方,累積探明儲量9萬億方,占全國的70%,夯實了發展的資源基礎,形成了鄂爾多斯、四川、塔里木、青海四大天然氣生產基地。中石油天然氣管道干線4萬公里,供應范圍擴展到31個省市自治區,已建和規劃的進口天然氣管道主要由中石油運營,2016年預計完成天然氣銷售量1260億方。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