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跨部門開放 大數據共享 多學科協同 長慶油田打造智能高效油氣藏研究平臺
原文來源:中國石油報
中國石油網消息(通訊員張肖鋒 楊倬)鼠標輕輕一點,就能實時監控千里之外的鉆井數據,在線調用三維地震、隨鉆測井、綜合錄井等多學科資料,遠程指導水平井軌跡調整。6月2日,科研人員用一系列簡單的操作,展示了長慶油田數字化油氣藏研究與決策支持系統的智能與高效。
經過10年的開發建設和推廣應用,現在,一個指令發出,短短幾分鐘內,2000多張巖石薄片照片就能自動采集、拼接完畢,整體效率提升了48倍。長慶油田600多個油藏實現了智能評價和產量實時預警,工作效率提升了30%至50%。
“傳統的油氣藏研究主要是‘職能管理+項目管理’模式,各部門和專業之間的工作環境不同,數據標準和接口類型也不兼容,產生的數據資產傳遞、共享難度大。”長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萬曉龍表示,“很多千辛萬苦得到的研究數據,遲遲走不出機房,最后成為一個個‘信息孤島’,導致部分數據資產不能很好地支撐科研、決策和執行的需要。”
為滿足油田快速發展需要,按照數字化轉型和智能油氣田建設要求,從2011年開始,長慶油田開展技術攻關,按照“業務驅動、數據整合、技術集成、自主研發”的技術思路,建設了一套業務流程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業務流與數據流相統一的建設與應用模式。這個“量身定做”的新系統,以油氣藏研究為核心,打破了部門、地域、學科壁壘,創新性地提出了油氣藏數據鏈概念,研發了空間智能成圖、專業軟件接口等關鍵技術,創新形成了盆地級數據服務中心、一體化油藏分析環境、企業級協同共享平臺三大技術成果,解決了過去“縱向信息無法貫通,橫向信息不能共享”的突出矛盾,全面實現了一體化、多學科協同研究與決策。
目前,這個系統已擁有29個協同研究工作環境、22個決策支持場景以及國內外24款主流專業軟件數據接口,在線管理著長慶油田14萬余口油氣井共8.5億條記錄,合計90TB容量的海量數據,并面向油田相關崗位提供數據推送服務。
在全面打破信息數據共享壁壘的基礎上,2019年以來,長慶油田在三維地震智能化應用、測井大數據智能解釋、油藏智能診斷與預警等日常工作量大,基礎性、重復性、經驗性工作負擔重的領域,大力推廣應用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認知計算等前沿人工智能技術,積極搭建智能化油藏分析環境。
開放、共享、協同的數字化油氣藏研究與決策支持系統,促進了科研、生產良性互動,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目前,這個系統已全面實現工業化應用,面向長慶油田56家科研生產單位,開通用戶3000余人,日訪問用戶超2000人次,年支撐編制各類規劃、部署及開發方案120余個,二維地震處理2000千米、三維處理1000平方千米,部署油氣探評井、開發井6000至8000口,成為支撐長慶油田數字化轉型和智能油氣田建設的有力推進器。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