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勘探開發屬于高風險行業,有的地方投入上億元,結果可能一無所獲。所以從事油氣勘探開發需要足夠的資金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另外還需要具備相應技術和經驗。在這些方面,很多新進入者都嚴重不足,跟“三桶油”相差懸殊
隨著我國油氣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油氣勘探開發領域的大門也越開越大。
從自然資源部(原國土資源部)2012年首次就頁巖氣礦權公開向社會招標,到2015年公開對新疆石油天然氣勘查區塊招標出讓,民營企業、地方國企等新主體逐漸得以進入上游油氣勘探開發領域。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布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年版)》,更是直接取消了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限于合資、合作的限制,意味著油氣上游勘探開發將向外資和民營企業完全敞開大門。那么,新主體真的會隨著上游政策的放開“如期而至”嗎?
新進入油氣上游領域投資主體鮮有成果
此前很長一段時間,我國上游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僅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長石油這“三桶半油”具有資質,其他資本無法進入。
為了加快我國油氣勘探開采,促進油氣上游投資主體多元化,2012年,自然資源部首次面向所有企業公開對20個頁巖氣區塊探礦權進行公開招標,參與投標的83家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據1/3,但最終中標的16家企業中,央企6家、地方國企8家,民營企業僅2家。
2015年,自然資源部對新疆6個常規石油天然氣勘查區塊進行公開招標出讓,雖競標企業中不乏民企身影,但最終具有國資背景的山東寶莫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寶莫股份”)拿下1處區塊、北京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拿下3個區塊,民企則無緣中標。
在自然資源部2017年的石油天然氣區塊探礦權公開招標中,申能股份有限公司、新疆能源(集團)石油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中曼石油天然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曼石油”)分別拿下1處區塊。中曼石油則成為國內首家獲得境內石油天然氣區塊探礦權的民營企業。
不過,就目前來看,這些新進入油氣上游領域的投資主體鮮有成果。頁巖氣探礦主體中,無一家企業完成計劃投入,且多個已退回區塊探礦權;寶莫股份則在2018年年報中稱因考慮油氣開采的投資強度、開采風險和開采難度,終止了上述中標新疆區塊勘查項目;其余企業也少有公開透露具體勘探進展。
中曼石油在2018年年報中坦承,勘探工作消解了部分盈利,增加了財務杠桿,與工程業務換擋的疊加讓業績承壓。
“從事上游油氣勘探開發,需要足夠的資金實力和抗風險能力”
在外經濟貿易大學“一帶一路”能源貿易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看來,過去幾年我國油氣上游領域新進入主體之所以成效甚微,主要原因是資金投入不足。“近幾年的石油天然氣勘探區塊試點也好,頁巖氣區塊也好,根本沒有那么大資金投入,企業拿到礦權后,跟政府實際上是有協議的,必須有投入,比如規定3年之內投10億元,但多數企業投幾千萬之后認為看不到希望,就結束了,這就是問題所在。民營企業根本沒錢做這個,工作量不足。”
“油氣行業特別是上游勘探開發領域屬于高風險行業,企業拿到區塊后勘探尋找油氣儲量,需要做物探、鉆井等工作,但風險非常大,有些地方一口井下去就上億元,投入很大但可能一無所獲。所以從事上游油氣勘探開發,需要足夠的資金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另外還得有技術和經驗,對大多民營企業來說,這些都嚴重不足,跟‘三桶油’相差懸殊。”董秀成表示。
對此,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經濟師徐博也表示認同,但他同時指出,區塊的資源稟賦也有一定影響。“他們拿到的頁巖氣區塊確實都不太好,都是中石油、中石化退出來的區塊,中石油、中石化此前也做了一些勘探,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新進入主體找出來的可能性也不大。”
“現在我國的油氣開采成本很高,但國際油價又不高,如果沒有好的區塊,他們進入的意愿并不高。就像頁巖氣,除了中石油、中石化,其他都沒成果,很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徐博補充道。
“短期內油氣增儲上產還得靠‘三桶油’”
鑒于當前情況,多位受訪者均表示,短期內“三桶油”作為我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主體的格局難以打破。
“從政策層面來看,油氣上游領域是向社會放開了,但至于企業有沒有實力進入,那就另當別論了。目前來看,短期內油氣增儲上產還得靠‘三桶油’。”董秀成表示,“不過長遠來看,因為國家政策在調整,不排除將來會有外資甚至其他大型國有企業進來的可能,若拿到的區塊有大的發現,就是高投入高產出。”
徐博也指出,雖然政策放開作為整個油氣市場化改革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為了建立上游競爭性市場,但具體的實施細則還未出臺,且目前來看,大部分非“三桶油”企業都不具備實力。另外,目前大部分區塊都握在“三桶油”手中,沒有更多可拿出來的區塊。
不過在徐博看來,未來至少還有20家處于第二梯隊的社會資本有可能涉足油氣上游業務,“但資金、技術、人才和良好的區塊缺一不可,短期來看,難以撼動‘三桶油’的地位。”
至于未來如何實現油氣勘探開發市場的主體多元化,徐博則建議:“要全面推進礦業權競爭出讓,實行招標拍賣掛牌,積極推進油氣礦業權流轉,制定相關政策和規則,允許油氣礦業權進入社會流轉,比如可以讓中石油、中石化盡量退出資金投入不足的區塊;對于民營企業,則最好以合資形式進入上游,這樣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抗風險能力;另外,公益性油氣地質資料和石油企業達到規定年限的勘查開采資料應考慮無償提供社會共享,避免企業重復做無用功。”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