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網訊:日前,山東省成品油升級工作已正式啟動,此舉在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燃油的同時,也將引發煉化行業的一次洗牌。據業內人士估計,山東省作為全國最大的地方煉化聚集區域,將有1/3的企業無法按時完成油品升級裝置改造工程,或將面臨淘汰風險。
目前,中石化旗下所有煉廠已全部達到生產國Ⅳ汽柴油的標準,中石油旗下除格爾木等個別煉廠還在進行升級工作外,其余大部分煉廠也已經完成了國Ⅳ標準升級,有一些煉廠已經達到國V標準。
山東省50多家地煉中,僅有山東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金誠石化等幾家能生產國Ⅳ標準汽油,另有近30家尚未配有汽柴油加氫精制裝置,這意味著他們將無法生產國Ⅳ標準成品油。行業內普遍認為,山東地煉的年煉油能力為5000萬噸至1億噸,占全國總煉油能力的一成左右。
“到今年底,將有60%—70%的山東地方煉廠能生產國Ⅳ標準汽柴油。”山東地煉化工協會會長劉愛英表示。據介紹,油品質量升級工程對地煉企業來說將是一次資金、技術等方面的考驗:不僅要改造更新原有煉油裝置設備及工藝,還要增加重整裝置、脫硫、芳烴抽提等配套設施,每項工程都需要巨額資金作支撐。數據顯示,建造一套30萬-40萬噸/年的汽油加氫裝置,初步預算費用在2億元左右。
此外,進行油品升級,更重要的是需要更好的原油。卓創資訊成品油分析師王能表示,山東當前地煉油采用的價格原油仍以進口燃料油為主,生產出的柴油大部分比重大于0.85,硫含量大于500ppm,原料油成為制約地煉油質量升級的重要因素。
目前,山東省部分地方煉油企業陷入兩難境地,油品不升級,沒有銷路;進行裝置改造,卻苦于沒有資金。而且,作為部分地區財政主要收入源的地方煉油企業一旦倒閉,不僅大批的員工要下崗,地方政府的稅收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相信經過這次政策的篩選,成品油市場將經歷一次洗牌,資源將更集中地掌握在大廠家的手中。”隆眾石化網分析師王倩倩也表示,隨著油品質量的不斷升級,一些規模較小的地煉企業的銷路會越來越窄,將不得不面臨退出市場的命運,原有的市場份額將會被更大的企業,包括中石化和中石油控制。
“短期內要解決地煉企業油品升級的困境,應當采用先進的油品提升技術。而提升燃油品質,關鍵是降低機動車排放污染。”山東吉利達能源技術公司負責人說。據環保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的發動機臺架污染物排放檢測數據顯示,添加該企業生產的汽柴油品質提升劑的國I柴油排放指標接近國IV柴油污染物排放指標。該負責人表示:“這項技術或許可以為地方煉油企業爭取一個喘息的機會。”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