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訊 每次油價上漲之后,都會有人問:“對汽車有什么影響?”成品油漲價對營運部門(客貨運、公交、出租、農機、建筑、鐵路、水運)影響最大,比如出租車司機每月至少增加300元的成本,老百姓開車每月要增加50元以上的開支。政府已經承諾對農民、公交、出租等進行補貼,但是即使是這樣,絕大部分漲價成本最后還是要由消費者承擔。所以影響到的不只是開車的人。
油價上漲是不是新能源汽車的機遇?現在看不是這樣。新能源汽車商業化難以打開局面,并不是油價的影響。新能源汽車固然節油,但是車價太高,節油的效益難以抵消多出的車價。消費者購車要考慮很多因素,包括外觀、內飾、空間、動力性、經濟性、配置等等。去年乘用車銷量整體增長5.19%,1.6升排量的占56%,而1.6-2.0升排量乘用車增長14.52%。說明消費者選車原則是多方面兼顧,并不僅僅著眼于油耗一項因素。
這次漲價之后,人們發現,國內油價已經超過美國。據報道,3月19日美國普通汽油價格為3.867美元/加侖,約合人民幣6.45元/升,而國內93號汽油現在已經超過8元。有的官員認為中國油價在國際上并不是最高的,歐洲和日本每升在10-12元。這種說法很不嚴肅,因為歐洲和日本油價并不比中國高,人家燃油稅征得多。如果要認真對比,老百姓的工資只是人家的1/10。在發達國家,汽車市場已經飽和,保有量基本不再增加,日本汽車保有量甚至開始下降,所以發達國家石油供應不存在很大壓力,國際石油供求不存在大的缺口,只有中國和印度對石油的需求在迅速增加,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對全球石油供求關系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看不到油價可以下調的前景。
也有人回憶,2008年6月20日國際油價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每桶135美元左右,那個時候國內油價每噸大概是6480元;之后國際油價掉頭向下,在2008年10月7日下跌到90美元,國內的成品油價格是5580元。最近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到了125美元,但是我們成品油價格已經調整到9180元,比國際原油價格最高位的時候已經漲了41%。因此,這樣一種價格聯動關系就會讓別人感覺到油價調整更傾向于石化產業的利益。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商品定價原則是成本加利潤,現在多數商品都是由市場定價,只有壟斷行業的商品和服務還是按成本加利潤的辦法,這種辦法是壟斷行業利益永遠得到最大的保證。
目前的油價調整機制,表面上看起來維護了價格穩定,實際上不過是給投機者提供了囤貨的機會,給壟斷巨頭以“只漲不跌”的操作空間。所以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已經刻不容緩。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