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原油由過去的42噸增至目前的256噸,遼河油田邊臺北潛山油藏從處于長期試采低產狀態“破繭成蝶”,成為高效開發重點區塊。這一成果的背后是應用新技術帶來的巨變。
轉變觀念 重新認識地下
邊臺北潛山地質儲量792萬噸,1984年至2006年一直處于試采狀態,平均采油速度0.3%,采出程度為5.61%。
“低產的根本原因是油藏認識程度不夠。”遼河油田沈陽采油廠總地質師張吉昌一語中的。
由于當時技術和認識水平的限制,地質人員一直把區塊的花崗巖油藏看作塊狀體,采用的方式是直井開采,開發效果不太理想,單井平均日產液僅為3.5立方米,產油2.6噸。
在對邊臺北潛山多井巖芯觀察的基礎上,沈陽采油廠專門組織地質人員到與邊臺北潛山地質構造相似的撫順露天礦現場進行考察。他們發現變質巖潛山內幕巖性具有明顯的成層性,隔層穩定,并具有較好的分割能力。
“拿礦藏中同類巖石剖面做參考,就可以清楚地認識地下油藏構造?!睆埣f。
與此同時,技術人員綜合利用三維地質建模及數模技術、儲層裂縫定量研究技術等多種手段,化整為零,將區塊分層分塊進行研究評價,最終落實了區塊地質體、儲量分布、儲層裂縫發育及分布情況,對完鉆井進行有效厚度劃分,確定主體部位有3個出油層段。
“解釋技術越先進,構造認識就越精細,二次開發方案就有了大方向。”這個廠地質研究所副所長梁武全說。
因地制宜 轉變開發方式
采出程度低說明潛力依然存在,關鍵是采取何種有效的開發方式。
理論研究表明,在高角度裂縫性油藏中,水平井裂縫鉆遇率、泄油面積是直井的3倍至4倍,而復雜結構井是水平井的 1.2倍至1.5倍,并能在裂縫發育段明顯提高裂縫鉆遇率,增加產能。
按照新的油藏構造認識,邊臺北潛山儲層以斜裂縫為主,相互溝通差,平均1米就有19條裂縫。于是,科技人員決定在邊臺北潛山應用復雜結構井,即在橫穿油層的同時,增加“魚刺”作為分支,提高裂縫鉆遇率和泄油面積。
在含油井段較長的部位,沈陽采油廠根據縱向上發育3個至4個裂縫段,設計多分支魚骨水平井,利用較少的井控制更多的儲量。在含油井段短的部位和油層厚度較小的部位,技術人員選擇主力層段,設計單支魚骨井。2007年,技術人員在邊臺北潛山部署試驗魚骨型水平井邊臺—H1Z井,設計了4個“魚刺”,投產初期日產油22.3噸,效果較好。試驗證明邊臺北潛山難采儲量利用魚骨型水平井開發方案可行。
試驗井獲得成功后,沈陽采油廠開始整體部署實施。2010年年初,15口魚骨水平井全面實施,日產油升至256噸。
動態調整 注采同步進行
11月15日,筆者從沈陽采油廠了解到,開發3年來,邊臺北潛山試驗井——邊臺—H1Z井日產油一直穩定在25噸左右。
“充足的地層能量是保障復雜結構井高產穩產的關鍵。”這個廠地質研究所動態室負責人李貽勇表示,“這口井周圍3口注水井目前日注水140立方米,累計注水8.9萬立方米,有效補充了邊臺—H1Z井區地層能量?!?/p>
2007年以來,本著注水與產能建設同步進行的原則,地質人員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油井轉注工作。目前,邊臺北潛山注水井達到14口,其中轉注油井7口,形成了7個“直井+復雜結構井”注采井組,主體部位注采井網得到完善。
“直井+復雜結構井”注采井組是指直井注水,復雜結構井開采。該井組的形成使邊臺北潛山復雜結構井注水見效明顯,產量穩中有升,自然遞減率保持在2%以內,采油速度上升到1.1%。
在注水政策上,沈陽采油廠要求邊臺北潛山主體部位注采井網在平面上至少有2口直井為1口復雜結構井注水,實行“多井點、小配量”注水制度,邊臺—H3Z井區有注水井邊32—23井、邊34—23井和邊32—22井。為控制邊臺—H3Z井含水率,這3口注水井實行輪替注水,見效明顯,邊臺—H3Z井產量一直保持在每天30噸以上。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