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全國工商聯石油商會主要負責人在京召開座談會談油荒。會上各家民營油企負責人均認為,油荒是因石油巨頭壟斷所至,“打破壟斷,放開原油成品油進口權”民營油企再一次為此疾呼。
油荒年年難解決
油荒確切應稱為柴油荒,是指我國每年進入冬季后,部分或全國范圍出現的柴油供應短缺現象。 2005年柴油換開始出現在公眾視野,數年間這一現象斷斷續續延至2011年,盡管油荒幾乎年年發生,但成因年年不同。去年冬季柴油荒蔓延全國時,最后調查結論為因節能減排導致柴油發電需求上升所致。不過今年的柴油荒則被業內稱為來的詭異,在沒有突發性需求的前提下,忽然來臨。
探究本輪油荒原因當事各方各有說法,巨頭代表者中石化認為,民營油企因油價低而減產,致使供應短缺,相反民營油企則認為,地煉的開工率已經達到歷史高位,并非價低不產。這場無緣由的柴油荒,將國企民企兩派推上辯論臺,而相比之下,民企發言反擊更事關其生死。
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近期表示,中石化煉廠開工率已經達到百分之百,目前的柴油庫存也僅夠維持10天。照其所說,開工率滿負荷,不存在降低產能意圖,而庫存大幅減少,又不是囤油制造緊張嫌疑,他認為這輪油荒是因民企減低產量所至。11月6日,全國工商聯石油商會會長張躍首次回擊外界指責,他統計目前主要民營油企的開工率已經達到40%左右,處于高水平位置,以往地煉的開工率僅在30%左右。而需注意的是,民營油企因為沒有原油進口權,他們只能加工品質低劣的燃料油,“燃料油每噸加工的成本要比加工原油高出1300元”。
不過可以看出,現階段民營煉油廠開工率低于中石化公布的開工率似是不爭事實。傅成玉說,目前民營地煉企業的煉油能力占到全國煉油能力的20%,“這塊減產中石化再怎么供應都無濟于事”。全國工商聯石油商會會長張躍給出的數據顯示,民營煉廠的加工能力在1.3億噸左右,但是年加工產量僅有4000多萬噸。
加工能力和產量差異大
那么問題是,地煉加工能力和產量為何有如此巨大差異?
事情的答案其實非常簡單。我國原油進口的現狀為,只有中石油、中石化等幾家大型國企才具備原油進口權,而包括山東諸多民營煉廠則被排斥在進口權之外。由于地煉實際并不具備原油進口權,所以只能以加工燃料油為主。燃料油俗稱渣油或重油,是指加工石油之后剩下的劣質油,雜質多,硫含量高成為這種油的主要特點。
正如張躍統計,地煉加工原料油的成本要比中石化加工原油的成本高出1300元/噸,分析不難看出,加工高成本是地煉開工率較低的直接原因,相比于中石化地煉的加工成本明顯升高。張躍表示,而另外一個因素是,由于政策限制,很多煉廠的加工裝置沒有準生證,這也成為不能開工的原因之一。
同時,除了上游加工之外,民營油企還占據下游加油站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民營加油站沒有柴油,成為柴油荒的最直觀表現。石油業商會執行會長錢其連是南京藍燕石化儲運有限公司總經理。他表示,以江蘇為例中石化有2514座加油站,中石油有480座,而民營加油站則有3580座,占據江蘇全省半壁江山,“我們沒有油,中石化也不批給我們油,他們蓄意控制外放,我們只能限量供應”。
據了解,全國各地的民營加油站也普遍發生此種情況。
錢其連在當天的座談會上說,“我們只能很無奈地表達,大家要知道不到危機關頭,我們也不愿意在這里得罪兩大集團”。錢其連和諸多與會的民營油企負責人表示,放開原油和成品油進口是給民企活路的重要環節。
張躍認為,放開原油和成品油進口也是解決油荒的一個途徑。他說,國外成品油供應完全可以解決油荒,比如臺灣地區,新加坡都有大量富裕的柴油出口,而如果讓民企自主進口,可以解決油荒,而且價格會更低。錢其連給出的計算數據顯示,從國外進口一噸成品油的價格到岸后,每噸價格為7313元,而國內現在的批發價就達到了8700、8800元一噸。
他們同時發出疑問,為什么進口成品油價格這么低?中石油中石化的煉制成本到底多少?對民企放開成品油進口權又有什么不可以?這個答案他們已經找尋很久卻仍然沒有結果。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