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成品油市場總體供需穩定,未出現大面積柴油脫銷、斷供現象。
10月31日,自治區商務廳市場運行監測調節處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近期,山東、河南、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廣西、貴州等局部地區柴油供應緊張。為確保新疆成品油穩定供應,自治區商務廳已于10月下旬發函,要求新疆中石油、中石化向總部協調增加新疆市場的柴油供應。
中石油新疆銷售公司新聞發言人王常榮介紹說,隨著第一場雪的降下,天氣轉冷,新疆工程、農業等柴油需求量較大的單位逐步停工后,需求量相對減少,新疆市場柴油供應會更趨穩定。
王常榮說,9月-10月,市場對于柴油的需求量迅猛增加,中石油新疆銷售公司柴油供應連續保持近30%的增量,資源投放量是非常大的。但因處于秋冬之交,疆內煉廠籌備低凝柴油供應,北疆部分地區加油站一度出現短暫排隊加0號柴油現象。但隨著氣溫的變化,市場對0號柴油的需求量會減少。
來自自治區商務廳的統計數據證實了這一情況。據自治區商務廳統計,今年1月-9月,新疆成品油供應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2.3%。
“天氣轉冷,大型工程逐步停工后,預計新疆市場對柴油的需求量會逐步減弱。”中石化新疆石油分公司副總經理、新聞發言人郭振江表示,新疆中石化各加油站一直保持敞開供應,日前公司還向總部申請在11月份正常供應量的基礎上增供2萬噸柴油。11月份,僅中石化新疆市場柴油供應量將達到11萬噸,可以確保中石化加油站平穩供應。
“自治區商務廳發函后,10月份,中石油總部已向新疆公司增量2萬噸柴油,中石化也表示確保轄區供應。加之降溫因素,預計后期新疆市場柴油供應整體將更趨于平穩。”自治區商務廳市場運行監測調節處有關負責人說。
柴油供應緊張的局面去年第四季度也曾出現。當時,內地一些地方為了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指標而拉閘限電。用于發電的柴油需求量隨之增長,甚至導致了“柴油荒”。今年節能減排壓力減弱后,四季度用于發電的柴油需求隨之降低。同時,對柴油需求量較大的“三秋”(秋收、秋耕、秋種)農業生產也將結束。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分析,此次柴油荒與成品油價格機制有一定關系。近期國際油價上漲,煉油企業對國內油價上調有預期,尤其在需求旺盛期會出現囤油的現象。另外,如果價格扭曲,煉廠加工積極性會下降,而如果國際柴油價格比國內貴,油企成品油出口積極性增強,進口積極性降低,從而影響國內成品油的供應。
“柴油荒”本質凸顯“監管荒”
“油荒”,“油荒”,又是“油荒”,鬧得人心惶惶。油價一降就鬧“油荒”,于是乎,一般人就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覺:“油荒”是降價引起的,所以不該降油價。如果大家這么想,正中三大石油巨頭的下懷。稍動腦筋想想就會覺得不對勁:為何油價一降,就鬧“油荒”?顯然,如果真的差油,那么不論高價或平價,都沒有油可以批發,可是民營企業在“油荒”的語境下,可以從中石化、中石油分公司內部員工以不開發票的方式批發高價油。與此同時,外資油企并不缺油,遠途批發再倒賣給民營油企。在民營企業出現“油荒”的背后,一是不差高價油,二是外資油企不差油。如此“油荒”豈非咄咄怪事?
仔細分析,答案并不難找。所謂的“油荒”,實質是壟斷引起的。而眼下國際油價有上揚預期。目前中東地區的局勢會對石油投資前景蒙上陰影,進而成為推動今后國際油價上揚的因素之一。石油有上漲預期,三大石油巨頭迫切期待。而在此之前,就像炒樓一樣,如果“捂盤惜售”,“奇貨可居”。有了這樣的利益沖動,限量批發,等待漲價,變相勒民企的脖子,人為制造“油荒”,就“順理成章”。
除去壟斷因素不說,不管三大石油巨頭有多大的能耐,之所以能制造出“油荒”,關鍵是監管缺失。所謂的“油荒”根本原因是“監管荒”。三大石油巨頭受國家監管部門掌控,必須聽令和服從監管部門。當三大石油巨頭人為制造“油荒”之時,也不見監管有所作為,監管聾啞,閉目塞聽,豈能無責?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