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化新聞網訊(楊建熙)塔河采油一廠天然氣處理站30萬方輕烴回收裝置于2000年11月投產,在投產初期,該裝置采用相對落后的單純膨脹機制冷工藝,制冷溫度在60℃左右,C3+收率在60%左右,日產輕烴約16噸,液化氣約18噸。為了能夠提高裝置處理效果和站內經濟效益,該站于2008年對該裝置進行了制冷技術改造。他們充分利用新建50萬方輕烴裝置的丙烷輔助制冷系統,將30萬方裝置單純膨脹機制冷工藝升級改造為膨脹機制冷工藝+丙烷輔助制冷工藝,增加制冷深度和系統冷量,增大表面增發器換熱功率,冷熱介質充分換熱,提升系統整體效率,從而達到增加輕烴和液化氣產量以及C3+收率的良好效果。近日,筆者對該裝置運行狀態和處理效果進行了探訪,了解到經制冷技術改造裝置運行三年以來,該裝置各項參數及輕烴、液化氣產量穩步上升,C3+收率在84%以上。
????筆者了解到,在裝置改造之前,該裝置所使用的循環水表面蒸發器已經使用了8年,管束腐蝕結垢嚴重,換熱效率也隨之下降,同時,該站50萬方輕烴裝置擴建工程投產后,其膨脹機潤滑油和脫丁烷塔頂冷凝器也采用循環冷卻水換熱制冷,與30萬方裝置共用一個循環水表面蒸發器,增加了表面蒸發器的熱負荷。裝置循環水一直處在40℃~52℃的高溫狀態運行,從而使裝置中各冷換設備處于高溫運行狀態,特別是30萬方裝置脫丁塔塔頂冷凝器的運行溫度嚴重偏高(實際運行溫度為50℃~62℃,設計溫度為45℃),嚴重影響產品收率和質量。更會影響到設備的本質安全。
????其次,由于環境溫度的影響大,給裝置運行又帶來了不穩定因素,在冬季,該裝置膨脹機制冷溫度最低能達到-80℃,裝置C3+收率78%左右;但在夏季生產時,由于環境溫度較高,循環水溫度上升,膨脹機制冷溫度只能達到-55℃左右,裝置C3+收率56%左右。裝置在夏季與冬季生產相比,每天輕烴產量減少約1~2噸,液化氣產量減少約6~8噸。
????據介紹,經過把該裝置單純膨脹機制冷工藝,改造為膨脹機制冷工藝+丙烷輔助制冷工藝后,以上的各種不利因素便迎刃而解,截至目前,30萬方輕烴處理裝置改造投產后,該裝置循環水溫度由40℃~52℃降低到24℃~30℃,裝置制冷溫度由改造前的-51℃~-65℃下降到-85℃~-90℃。冬季生產在丙烷輔助制冷系統未投運的情況下,制冷溫度能達到-80℃~-85℃,輕烴日產由16噸上升到17.5噸以上,液化氣日產由原來的18噸上升到25噸左右,C3+收率由原來的60%左右上升到84%以上,并且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該站運行室人員為筆者算了一筆賬,按照液化氣日增7噸,輕烴日增1.5噸來計算,年增輕烴、液化氣3017.5噸,年創經濟效益達千萬以上。截至目前,該裝置運行平穩,安全運行已達3800天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