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放緩引發外界擔心,中國大規模的煉油產能擴張計劃將在幾年之內導致中國成品油過剩。
這對本地區煉油商是重要的警示信號,因為中國可能尋求把國內無法有效儲存的過剩產品銷往海外,從而對亞太和其他地區廠商的煉油利潤率造成壓力。
中國國有煉油商直到近來一直沒有較大的海外貿易網絡能夠用來出口過剩的產量。
不過這一狀況在最近得到了轉變,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PetroChina Co., 601857.SH, 簡稱:中國石油)去年入股Singapore Petroleum Co.,后者在新加坡租賃了約22萬立方米(約合18.5萬噸)的柴油、汽油儲存設施。中國石油今年早些時候還在加勒比海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租賃了能存放數百萬桶船用燃料的儲存設施。
中國石油旗下中國石油規劃總院(China Petroleum Planning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煉化所所長楊維軍表示,從目前的產能擴張計劃看,中國不久將出現煉油產能過剩現象。
但他也表示,不是所有的新建設項目都能按時完工,因此五年之內,中國石油供應可能只會略高于需求。
中國政府對項目審批要求也很高,如果煉油行業產能過剩風險加大,政府可能要求一些項目推遲建設。
以往在市況突然發生變化時,中國政府也曾有過強制煉油企業增加或減少原油加工量的舉措。
盡管如此,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簡稱IEA)仍預計,2015年前中國成品油產量將高于需求。
該機構的上述預測是基于中國近期擴大煉油產能及柴油等餾分油產品需求下降作出的。
供需基本平衡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CNPC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ics & Technology)的一份報告顯示,2015年前中國煉油產能將以每年6-7%的速度擴張。
報告稱,這意味著到2015年中國煉油產能將達到7.5億噸,遠高于2009年的4.83億噸。
一些外資公司也渴望通過與中國石油、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600028.SH, 簡稱:中國石化)組建合資公司來加入到中國煉油業的產能擴張中。
這些外資公司包括英國石油公司(BP PLC, BP)、荷蘭皇家殼牌有限公司(Royal Dutch Shell PLC, RDSB.LN)、OAO Rosneft (ROSN.RS)、卡塔爾石油公司(Qatar Petroleum)和Kuwait Petroleum Corp.。
中國石化在5月份的一份內部通訊中稱,到2015年海外投資者在中國煉油行業所持權益預計將達到每年3,150萬噸,較當前水平增長兩倍。
中國煉油產能擴張必然會使原油進口量增加,因為中國的石油產量大體保持不變。新油氣資源的發現剛好抵消大慶等主要成熟油田產量的下降。
雖然中國在開發可再生能源、鼓勵增加天然氣和核電消費方面取得進展,但超過8%的經濟增速確保了石油需求的持續高速增長。
IEA預測,到2015年,中國石油消費將以每年4%-6%的速度增長,占同期全球需求增長總量的近一半。
分析師們稱,中國國內無法儲存的過剩產量將銷往海外。但他們強調,過剩產量相對需求而言仍然很小。
咨詢公司Purvin & Gertz Inc.的Victor Shum稱,中國的汽、柴油供需基本平衡。
他表示,需求只需要小幅上升,就能消化全部過剩的汽柴油產量。
Shum稱,今年上半年中國汽油和柴油日凈出口量分別為14萬桶和7.5萬桶左右,但國內日需求分別為160萬桶和300萬桶左右。
他指出,中國不想進口汽柴油等高價運輸燃料,已經對煉油戰略作了相應調整。
預測中國煉油行業產能過剩風險的一個不確定因素是獨立煉油商的產量和擴張計劃。這部分產能占中國煉油總產能的19%左右,多數位于中國東部的山東省。
中國政府對這些獨立煉油商幾乎沒有太大影響,由于能夠解決大量就業并給地方財政帶來收入,這類煉油商更多受到地方政府的保護。
中央政府多年來一直試圖關停這些小煉油廠,措施包括不向它們供應原油以及永久性關閉日產能低于2萬桶的煉油廠等。
不過這些煉油廠通過使用燃料油做給料、把日產能提高到2萬桶以上等做法來避免企業被關停。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