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體制改革——
活力、開放、效率是方向
能源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能源結構調整的深層次原因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急需轉變的現實。經濟體制的改革不僅會對能源結構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會為能源結構調整提供新的契機。“十二五”時期將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但總的來說,機遇大于挑戰。
當前乃至整個“十二五”時期,世界經濟格局仍將處于大調整、大變革階段,復雜程度超過預期。從國內看,在經濟持續30多年高速增長的同時,一些深層次矛盾和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我國的發展條件和動力正在發生變化。
未來五年,無論是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還是保持國內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我們都不能簡單復制發達國家的發展路徑和模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同時,推進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推進節能減排等成為我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曾在“十二五”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研討會上指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滯后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最大癥結在于改革不到位,還沒有建立起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必須通過堅定不移深化改革來推動。
能源結構調整——
高效、綠色、低碳是目標
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也是能源不斷變革的歷史。從柴薪能源時代到煤炭能源時代的過渡,伴隨著人類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的變革;石油的大規模應用為現代工業注入了強大的推動力;往未來看,從清潔能源天然氣的利用,到太陽能、風能等新型能源的利用,將開啟后工業化文明的新時代。
6月19日,中國能源戰略與“十二五”能源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與會代表對當前和今后能源發展重大問題進行了探討。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認為,面對當前形勢,我國一方面要對能源結構做出重大調整,另一方面要運用稅收調整能源價格。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建議用價格杠桿鼓勵天然氣代替石油。他認為,“十二五”期間天然氣消費比例將翻番,由目前在能源消費結構占3.8%的比重提高到8%左右。國務院參事、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徐錠明表示,我國海洋能資源豐富。據初步預測,我國海洋能總資源量達到10億千瓦。他建議,全社會關注和重視海洋能源問題。
“十一五”期間,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等問題備受關注,能源與氣候的可持續協調發展成為全球共同的目標。2009年年底,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我國提出了明確的減排目標。“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把節能減排作為重中之重來抓。這并非應付國際輿論壓力的權宜之計,而是我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
能源企業發展——
多元、環保、創新是關鍵
能源企業是能源結構調整的踐行者,能源結構的改變離不開能源企業的改革。要想實現高效、綠色、低碳的能源結構,能源企業的經營戰略就要配合這個目標進行調整。
從國內外經濟形勢和油氣行業發展趨勢來看,“十二五”期間是能源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隨著世界經濟逐步復蘇,能源需求將持續增長。同時,未來幾年我國經濟將處于經濟周期的回升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也會使能源需求尤其是油氣需求保持較快增長,石油石化市場空間巨大。
對國內石油石化企業而言,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對自身有清醒的認識。和Exxon Mobil、BP等國際石油公司相比,國內石油石化企業無論是營利能力、國際化程度,還是科技創新能力,都存在著一定差距。此外,天然氣產量比重偏小、產量偏低的問題也很突出。
“十二五”期間,國內石油石化企業最首要的任務仍然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要建立起多元化的能源供應體系,不僅包括能源種類的多元化,也包括供應方式的多元化。要突出創新發展,用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要積極適應綠色經濟的新趨勢,把節能減排作為一項戰略任務,為我國構建高效低碳的能源結構做出貢獻。
目前,最現實的選擇是加大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程度,提高天然氣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推動我國能源結構從高碳逐步向低碳過渡。
總的來說,現階段我國能源領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攻堅”,須深入考慮,積極應對。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