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有著近30年開發歷史的高凝油老區來說,勝25-13井可是人人關心的“寶貝”。
作為我國最大高凝油生產基地的最大原油生產單位,1988年投入開發以來,作業二區已累計生產原油2045.58萬噸。隨著開發年限的逐漸增高,含水上升、措施效果差、穩產難度大等諸多矛盾越發突出,原油日產量逐漸下降。1997年12月21日,勝25-13井投產,依靠天然能量彈性開采,日產原油38.1噸。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給處在生產困難期的原油生產老區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1998年7月,作業二區地質工作人員在分析液面含水資料時發現該井液面下降至1782.5米,并仍有下降趨勢,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油井產量。
面對“險情”,作業二區地質技術人員果斷決定,對勝25-13井實施弱注水技術措施,先后對勝23-10井、勝25-11井、勝25-15井3口對應油井實施轉注措施。1998年9月,技術人員經過綜合分析,發現該井注水見效。測試結果顯示,液面恢復至1056米,供液能力充足,油井日產量穩定在42噸。
這個作業區地質工作者并沒有就此滿足,不斷琢磨如何延續這口井的高產勢頭。在查閱國內外大量相關資料后,他們大膽提出,改變井組注水方式,由弱注水向均衡注水轉變的工作思路。由此,勝25-13井歡快地“唱”起了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樂曲,這一“唱”就長達7年,累計貢獻原油15.47萬噸。
2007年,作業二區結合油井生產實際,提出了由均衡注水向中強度注水轉變的工作思路,力求“資料錄取跟蹤到位、工作狀況監督到位、發現問題處理到位、最終結果信息反饋到位”,堅持以液面、含水變化分析為主,實施量化動態調配改善注水效果。新的思路帶來了新的變化。油井生產資料顯示,勝25-13井動液面由2000米回升至1936米,日產液、日產油分別穩定在76噸和46噸。
高產井需要好管理。作業二區為這口井建立了“健康檔案”,將日常生產數據、“病史”等資料收錄在內,不斷摸索勝25-13井的“脾氣秉性”。同時,制定了作業區、機關、基層隊三級承包機制,強化動態監測和分析,提高油井地面、井筒、地層三段管理的針對性和及時性,形成了由區長總負責、問題反饋環環相扣的管理模式。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