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際油價近日來大幅跳水行情的影響,中國政府對國內油價仍采取“按兵不動”的態度。國際原油基準價格徘徊74美元。國際油價現驚天逆轉 國內油價“7時代”腳步放緩
依照最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5月14日應該是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的窗口期。截至當日,三地(日辛塔、迪拜和布倫特)原油價格連續22個工作日變化率站穩4%紅線,這意味著國內成品油調價條件已充足,“7時代”近在咫尺。
但受國際油價近日來大幅跳水行情的影響,中國政府對國內油價仍采取“按兵不動”的態度。連續數日,國際原油基準價格從86美元急劇跌至目前的74美元附近;此外,由于投資者擔心,歐元區經濟復蘇步伐或因債務信用危機受阻,進而導致能源需求下滑,前一日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跌,突破2009年7月以來最低水平,紐約商品交易所六月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合約報每桶69.99美元。
什么讓油價“過山車”?
5月2日,歐元區國家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達成協議,聯手向希臘提供總額達1100億歐元貸款的救助方案,隨后歐洲股市卻表現“高開低走、小幅回落”的走勢。兩天后,全球主力市場股市暴跌,道瓊斯指數在5日盤中下挫近千點,市場曾一度陷入恐慌。5月10日,歐盟成員國財長宣布了一項總額為7500億歐元的救助機制,努力確保希臘危機不會蔓延,從而帶動歐美股市和國際油價上漲。
但鑒于投資者仍擔心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蔓延:資本市場方面,大量資金撤離,能源、農產品以及大宗商品等領域出現大幅下跌,而出逃的避險資金則流向黃金、美元,國際金價曾一度突破1200美元大關,再創歷史新高,美元指數也由82升至85,進而從側面“助推”了國際油價跌勢。
市場供求方面,據國際能源署(IEA)、美國能源部信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等三大機構對石油供需的預測可見,目前市場對經濟基本面仍持謹慎態度,認為需求復蘇基礎尚弱。深一層解讀:石油市場的基本面影響了石油金融市場中投資者的情緒和行為,進而直接表現國際油價的“起承轉合”。
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一直在尋找新的動力平衡。有專家認為,從經濟史與美元走勢歷史的角度觀察,美元指數能否有效站穩“90”,是債務資產周期與債權資產周期轉換的分水嶺。此前,奧巴馬總統曾在華盛頓表示,如果美國經濟強勁,則將維持強勢美元政策。這是美國決策層對美元政策轉向的明確表達。由此可見,一旦美元在中期內保持強勢,必然會壓制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價格,但以歐元計價的石油價格仍有較大上升空間,以黃金價格計價的石油價格則可能較為穩定。總體而言,油價仍將維持高位運行態勢。
此外,墨西哥灣鉆井平臺泄漏事故更抑制了原油開采的進程。由于經濟復蘇對油價的剛性需求效應顯著,因此環境成本、資源約束以及溫室氣體排放限制等因素自然制約了石油生產,進而推高了國際原油價格。
中國油價“玄機”在哪?
中國國內油價調整機制始終滯后于國際市場變化,同時,政府出于經濟與社會等目標的考慮,又將國內成品油價格確定在國際市場價格水平之下,但是,面對此種價格管制,不僅沒有贏得市場的掌聲,反而導致油企、下游的消費者等各方利益受損,相關各方怨聲載道。
短期內,終端石油消費者可享受到因價格管制而生產的低價石油,但長期來看,當價差拉大時,一旦油企擴大石油出口,煉油企業減少煉油甚至停止生產,加油站選擇惜售,市場油品供應必然不足,導致結果就像2003年以來頻頻發生的“油慌”現象,而終端企業和個人消費者則成為最后買單的對象,承擔巨大損失。
對于石油企業來說,嚴格的價格管制在客觀上助長了石油壟斷企業以增加出口油品、減少市場供應的辦法,來抵消價格管制導致的虧損或者逼迫政府調高成品油定價。由此導致石油價格上漲的壓力日趨加大。而政府對油企的補貼,更多的被視為履行社會責任的必要環節,在社會大眾看來,由于油企天生享有壟斷地位和特權,這種補貼是有悖公平競爭原則的,最終政府的財政支出仍由消費者支付。
綜上所述,中國政府的兩難選擇均源自政策目標的多元化,當前情況下,油價接軌時機顯然不成熟,政府也遠未準備好。如魯莽接軌除了勢必加劇當前“超八”的通脹壓力,并且國內石油市場基礎建設也未到位。就當前主要矛盾來說,僅占GDP0.2%的燃油補貼上尚不足以給政府財政帶來太多麻煩,不過從中長期角度分析,油價接軌大勢所趨,政府應及早準備。
后續
盡管無法排除國際油價在短期內重回30-40美元/桶的低位可能,但我們始終不敢奢望改變市場環境,再次享受低油價時代的愜意生活,因此目前,我們需要改變的是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方式。主權債務危機甚至金融危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能源危機及其帶來的環境和氣候危機。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