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二十世紀80年代,新華社發表一篇消息,題目為《陜北有煤海,優質易開采》,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關注,先后有神華等大型國有企業進駐榆林,隨著榆林能源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榆林逐漸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1958年6月11日,榆林市第一座水電站榆林縣(現榆陽區)流水溝水電站正式發電,發電量10千瓦時,邁開榆林能源經濟發展第一步。2009年,榆林電力總裝機容量達344.5MW,是1958年發電量的3萬多倍。
電力,是現代化城市發展中不可缺少的能源,一個城市用電量的大小是衡量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
能源開發:改變一二產業主導地位的主要動力
1949年至上世紀80年代,榆林的經濟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業生產極為落后,農業產業發展滯后,工業生產基礎薄弱,商業貿易蕭條,財政狀況十分困難。
二十世紀80年代,新華社發表一篇消息,題目為《陜北有煤海,優質易開采》,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關注,先后有神華等大型國有企業進駐榆林,隨著榆林能源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榆林逐漸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能源資源的開發帶動榆林整體經濟的迅猛發展,1999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3.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2.65億元,下降9.1%;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5.48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3.10億元,增長3.1%。
數百年來在榆林占絕對統治地位的傳統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降至其次,榆林第二產業超過第一產業,成為全國第一產能大市,工業輻射帶動和反哺農業的條件已經形成。能源開發是改變榆林一二產業主導地位的根本動力。
能源經濟:
加快富民強市的強大引擎
1998年7月,經國家計委正式批準,榆林成為中國唯一的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從此榆林的社會經濟步入快車道,在較短的時間內成為國家西煤東運的源頭,西電東送的樞紐,西氣東輸的腹地。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榆林每年為國家貢獻的能源價值超過600億元,而且每年以30%的速度飛速增長,全市發現8大類48種礦產資源,煤炭、石油、天然氣、巖鹽分別占全省總量的86.2%、43.4%、99.9%和100%。
平均每平方公里地下蘊藏著622萬噸煤、1.4萬噸石油、1億立方米天然氣、1.4億噸巖鹽。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國陸上探明的最大整裝氣田,煤炭、天然氣、石油、巖鹽組合配置良好,開發潛力巨大,在全球性能源危機的緊要關頭迅速成為21世紀中國的能源接續地。
在能源化工基地建設中,榆林市充分發揮煤、氣、油、鹽等礦產資源優勢,以“三個轉化”為重點,全力打造煤電材料、煤制油、煤鹽化工和油氣化工“四大產業鏈”,同時考慮用市場機制啟動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再生能源項目建設,打造新能源產業。到2012年GDP達到300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600元。能源經濟成為榆林跨越發展的強大引擎。
節能減排: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不竭源泉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質量下降、高耗開采、環境污染、能源浪費、資源枯竭、生態破壞、工業廢氣和固體廢物的污染等環境問題,直接妨礙榆林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市委、市政府積極研究建立科學的政績考核機制,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模型,從資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出發,積極探索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補償機制。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裝備制造、促進能源化工和非能源化工產業協調發展,淘汰一批落后生產能力,組織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支持采用自主知識產權解決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示范項目,引導和幫助企業申報爭取國家國債重點項目和省重點支持項目。依托工業園區,加快發展循環經濟。
目前,全市逐步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回收治理,已經形成原煤-發電、原煤-蘭炭-電石或鐵合金、原煤-蘭炭-煤焦油-清潔燃料油、原煤-甲醇-低碳烯烴、原煤-煤制油、原鹽-燒堿、聚氯乙烯等循環型能源化工工業體系,正在探索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生態效益好、自然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節能減排是實現榆林市可持續發展的不竭源泉。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