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在成品油批發市場開放史上,這是一大進步。在多年來兩大龍頭格局一直堅如磐石的現實背景下,已經有8家企業獲得了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怎么說都讓人有些欣慰。對此,已有人稱,中石油、中石化壟斷格局已經打破。但是,對8家企業獲成品油批發權一事,且慢狂歡,至少尚不到狂歡的時候。
細看這8家企業,僅僅蕪湖市二環石油有限公司屬于民企。除了屬于中航油集團的四川陸地石油銷售公司之外,其余6家企業分別隸屬于中海油和中化集團這兩大巨頭。民企之孱弱令人汗顏,國企之強勢堪稱一手遮天,兩者不對稱的格局,可謂一目了然。可以說,中海油、中化、中石油和中石化已經形成了四強爭霸的割據局面,民營油企仍然舉步維艱,扮演“陪太子讀書”的角色。
眾所周知,為履行“入世”承諾,自今年1月1日起,我國正式實施《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該管理辦法規定自1月1日起開始對外開放國內原油、成品油批發經營權。應該說,這對于翹首以待的民企和“覬覦”已久的外企來說,不啻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然而,消息傳來,并未泛起多么劇烈的漣漪。究其原因,誠如《中國經營報》報道,《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沒有觸及巨頭們的壟斷根本,油價制定機制的改革也依舊不明朗。
耐人尋味的是,早在2005年,“非公經濟36條”就明確指出,“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在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行業和領域,加快進行改革,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令人悲哀的是,對于一些壟斷行業,橫亙在民營企業面前的是一道玻璃門,“看得見,進不去,一進就碰壁”,也即是“明放暗不放”。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