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油價的持續回落,國內對于油價問題一時眾說紛紜。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表示:“國內石油市場不能又想讓馬兒跑,又不想讓馬兒吃草。石油企業需要大的利潤空間來進行技術研發,提高煉油能力,這樣可以實現節能降耗,還能提高我國石油規避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所以國內油價沒必要下調。”(10月12日《北京商報》)
所謂“石油企業需要大的利潤空間”,換上一種流行說法,其實就是“石油就該暴利”———要實現節能降耗,石油企業就必須獲得暴利,這個邏輯實在難以令人信服。依此邏輯,“水就該暴利”、“煤就該暴利”、“電就該暴利”,無一不可找到“理論依據”。
確實,我國石化工業在生產、開發研制技術等方面,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問題是,能不能將落后的原因都歸結于石油不夠暴利呢?難道石油一暴利,企業就能提高技術節能降耗,能源就能可持續發展嗎?在筆者看來,以暴利來“誘導”企業加大技術研發力度進而節能降耗,完全背離了基本的經濟常識。
而且,我國石油企業本身已經是夠暴利的,各種經濟榜單都可為這一判斷作證———單就與國際石油價格只接漲不接跌而言,此類“政策性暴利”就非一般國外石油企業可以享受。那么,暴利的石油,為何未能換來石油企業加大技術研發力度進而節能降耗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既然能穩拿暴利,所以就無須在技術研發上加大投入。
在一個充分競爭的開放市場上,企業為了獲取更大利潤,必須加大技術研發,以便在“成本領先”和“經營奇異”上占據優勢。可是,一個行政性壟斷企業,卻完全沒有這個必要。一方面,它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對手,另一方面,它的產品價格不取決于市場,而是政府定價。在這種情況下,越暴利它只會越養尊處優越不思進取,怎么會舍得花大把的錢去節能降耗?
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只有當企業感受到利潤壓力和競爭壓力的時候,它才有動力去想盡一切辦法節能降耗以便降低成本。從這個意義上講,不應該是通過暴利來“誘導”企業改進技術,而只能通過利潤壓力來“倒逼”企業改進技術———這不是“又想讓馬兒跑,又不想讓馬兒吃草”,而是“跑與不跑馬兒都吃得飽,馬兒就不會跑”。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