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昨日發布了“2006年第一季度發電企業經營效益情況分析報告”。報告稱,電力行業處于微利水平,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盡快再次啟動煤電聯動。
否認行業暴利
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電力工業企業共計實現利潤總額210.47億元,同比上升51.06%。
對此,中電聯認為,電力行業一季度利潤的高增長與電力行業的真實經營情況不符。一季度利潤同比增長率偏高,原因有三:2005年一季度利潤同比下降27.7%造成今年一季度同比基數較低;電力企業總體利潤中未扣除部分電廠投資和財務費用。此外,2006年重點電煤合同簽訂較晚且部分合同尚未簽訂,使得一季度部分電煤采用2005年價格或保守漲價幅度估價入帳,實際交易的電煤價格因素尚未在一季度財務報表中完全反映出來。按全國直供電煤平均標煤單價上漲15元、一季度消耗直供電煤13000萬噸計算,全國累計有19.5億元左右未進入發電成本核算,由此產生了虛高利潤近28.92個百分點。
行業微利呼喚煤電聯動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王永干稱,一季度,按電力企業數量計算的虧損面為40.15%。另據中電聯計算,在包含新增裝機發電量增長因素以及電價上漲因素對利潤的貢獻后,2004年一季度到2006年一季度的行業利潤年均同比增長率僅為4.84%,發電企業利潤年均同比降低了8.52%,火電企業利潤年均同比降低了8.77%,均遠低于近幾年GDP和發電量的增長率。
因此,中電聯將建議國家發改委、國家電監會盡快啟動以煤電聯動為主、同時充分兼顧脫硫、運價、油價、水電和可再生能源及電網發展的電價調整政策,避免政策滯后;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對電煤市場和中間環節的監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電煤價格繼續上漲。
盡管電煤市場的放開增加了電力企業的成本,造成部分企業利潤虧損,但是,業內專家認為,電力企業的虧損不能完全歸咎于此,電力企業本身的因素也不少。因此,解決虧損不能簡單地寄希望于電價上漲這個外部措施。全面推行預算管理,控制各種可控成本特別是管理費用,向管理要效益不失為一條有效路徑。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