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可以謀取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不再愿意允許中國企業保持對引進技術進行學習的控制權,他們圖謀通吃規模巨大的中國市場從機械式到電子控制式是柴油機燃油噴射系統的一次革命性變化。所謂革命性的標志之一就是它使生產機械式燃油系統的技術能力迅速成為無用。
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當電控柴油噴射技術已經開始在全球普及,跨國公司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所有的中國企業迄今為止都還只能生產機械式的油泵油嘴。由此,一個相對獨立的中國油泵油嘴工業的生存面臨威脅。
仿制轉向引進技術
以蘇聯援建的洛陽第一拖拉機廠為里程碑,中國逐步建立起一個為農機配套為主的獨立的油泵油嘴工業。到改革開放以前,機械工業部下屬的油泵油嘴企業共有10家,包括無錫、北京、南京、錦江、漢江、湖北、山東黃縣、大連8家專業油泵油嘴廠,以及上海柴油機廠和洛陽拖拉機廠附屬的油泵油嘴分廠,形成“8+2”格局。
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載貨車“汽油改柴油”政策,促進了柴油機工業的快速發展。在這期間,仿制起步的中國企業通過購買生產許可證、技術合作等方式引進了國外一些先進的機型和技術,同時自主開發的柴油機水平也有所提高。到1990年,中國柴油車的年產量已經達到7.58萬輛,柴油車比重為14.9%,2000年則達到61.4萬輛和29.7%。90年代,工程機械行業的較大發展成為柴油發動機的另一大用戶。隨著需求的擴大,濰柴和玉柴等一批農機行業出身的柴油發動機企業也成長起來。
柴油汽車和柴油機企業的發展直接拉動了油泵油嘴工業的快速膨脹,到90年代初期,我國油泵油嘴企業達到200家。那時,油泵油嘴供不應求,業內企業家家盈利。近10年來,油泵油嘴行業出現激烈動蕩和分化。目前,有一定規模的油泵油嘴企業大概還有70家左右,共有職工4萬人,2003共生產多缸噴油泵197.3萬臺,年銷售收入41.9億元。其中,前10名企業的產量要占到行業總產量的80%。
從總體上看,在機械式噴油系統時代,中國的油泵油嘴工業發展相對順利。在歐II排放標準及以下的產品領域,雖然跨國公司也陸續登陸中國并投資設廠,但單就柴油機的油泵油嘴領域而言,跨國公司并沒有取得明顯的競爭優勢。
合資標志“技術引進”的歷史轉折
當這一工業遭遇革命性技術變化時,中國本土企業的技術劣勢就明顯呈現出來。原因是深刻的。
在機械式噴油系統時代,由于技術變化速度不快而且是高度連續性的,中國企業通過引進、模仿和自主改進就可以跟上技術的發展,并依靠低成本制造而保持競爭優勢。但從機械式到電子控制的技術變化是跳躍式的,不僅需要掌握傳統油泵油嘴企業所不具備的電子和精密機械加工技術,而且需要中國企業所普遍缺乏的研發經驗和能力。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