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起陸上石油開采設備高達 90 %的國產化率,目前我國還缺乏當家的海上石油開采設備,因此,絕大部分海上開采設備依賴進口。 "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經濟師張位平在 4 月 3 日召開的 2006 中國石油和石化裝備產業發展論壇上如是說。
陸上設備發展飛速
在此次研討會上,張位平先對我國石油技術裝備產業的發展給予了肯定。據他介紹, 2005 年我國原油年產量達到 1.81 億噸,天然氣年產量達到 487.5 億立方米,成為世界第五大油氣生產國。原油加工能力達到 3.28 億噸,居世界第二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實現的利潤占全國國有工業企業總利潤的 42% 。而之所以能取得這樣巨大的成就,離不開我國石油技術裝備產業的支持,尤其是改革開放 20 多年來,我國石油技術裝備產業在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和國產化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
首先,我國的勘探技術手段進一步現代化。物探采集和處理系統實現了衛星定位、數字化處理、三維地震和計算機成相,大大提高了地層分辨率和油氣構造解釋、判斷的準確性。使近幾年我國有了一系列重大油氣資源發現,儲量替代率達到 100% ,每年新增可采儲量達 1.5 億噸以上。天然氣儲采比超過 60 ∶ 1 。
其次,油氣田開發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我們不僅能開發大型整裝構造簡單的油氣田,而且能開發小型、斷塊、裂縫型、復合隱蔽型油氣田,能開發重油、稠油、瀝青質等高難度油田及硫化氫、二氧化碳含量高的天然氣田。早期注水、注聚合物、早期防砂、熱采、回注、酸化、壓裂、降粘等井下作業技術保證油氣田高產、穩產,使我國油田采收率達到 32% ,大慶油田連續 30 多年保持穩產 5000 萬噸 / 年以上,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的奇跡。我國原油產量打破多年徘徊在 1.6 億噸 / 年的局面,生產能力年增長 1000~2000 萬噸。
第三,鉆井和管道工程技術快速發展。我國制造的鉆機能打超深井,大水平位移井、定向井、叢式鉆井,而且已批量出口。我國鉆井隊伍創造的 " 優快鉆井 " 技術無論在質量和效率上都進入世界一流。我國管道工程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完成了 " 西氣東輸 " 、 " 川氣出川 " 、 " 海氣登陸 " 這樣艱巨的工程。
第四,海洋石油開發工程技術與世界同步。海上海氣田工程設施(包括平臺、海底管線、浮式處理儲油輪等)從設計、制造到海上安裝一條龍,全部由自己獨立完成。采用 " 全海式 " 、 " 半海半陸式 " 、單腿平臺、多腿平臺、無人作業平臺、海底基盤及水下井口、早期試生產系統、單點系泊加浮式生產系統( FPSO )等多種模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產業特色。海洋石油開發還帶動了國內機電、化工、造船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page_break] 最后,國產石油技術裝備在促進我國石油公司國際化經營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現在三大公司在海外 30 多個國家參與油氣勘探和開發。境外原油作業產量達到 4000 萬噸。已形成西北非、南美、東南亞、中亞及俄羅斯等四大地區。開始形成從油氣勘探、工程建設、管道、煉化及終端銷售完整的產業鏈。國產石油技術裝備隨作業隊伍一起 " 走出去 " ,這些設備成本低、技術適用、易于操作,可以在本地制造,為國產設備走向國際開辟了廣闊空間。
張位平認為,我國的油氣技術裝備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目前陸上的石油裝備與國外差距已不大。成套鉆機、固井壓裂設備、修井機、井口裝置等已接近國外水平;抽油機、電動潛油泵、石油鉆頭等與國外已處于同一水平。但與陸上裝備相比,海上油氣技術裝備的發展由于起步較晚,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油氣設備應直面 " 深海 "
雖然全球的能源危機日趨嚴重,現今油氣開采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對此,張位平認為,為了幫助國內油氣開采企業更好地應對國際競爭,中國的油氣技術裝備應該主攻以下幾大領域:
一、面對石油勘探向深海、深地層、沙漠、海灘、高寒地帶、熱帶、海外發展的趨勢,需要研制與環境相適應的設備;
二、石油開發要向稠油、重油、瀝青油、油砂、頁巖油、高含水、高含砂油氣田發展,需要開發相應的耐酸、堿、高溫、高壓設備及解決相關的技術難題。
三、天然氣的發展將會加速。在一次能源中天然氣的消費比例將會從現在 2.6% 增加到 7% ,長輸管線建設及 LNG 運輸,儲存、氣化裝置設施及小型配送設備,將是一個值得企業重視的新興市場。
張位平特別指出,應該重點開發海上油氣開采設備,提高我國深海開發能力,以改變目前海陸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他認為我國的深海油氣田及海底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急需高科技的采掘設備。目前,海上油氣產量已占世界總產量 1/3 ,深水技術已在巴西、西非、墨西哥灣廣泛采用。我國水深 300 米以上海域達 150 萬平方公里。南海、東海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及天然氣水合物。急需研制深海勘探開發設備。以海上鉆采為例,美國的 FMC 深海技術公司已可在水深 2 千米以下的海底進行勘探和開采,而中國最多只能在 300 米深的海域工作,兩者的差距十分明顯。中國目前急需深海石油鉆機、海底基盤、水下井口及水下采油維修設備;移動式鉆采平臺;水深大于 500 米的浮式生產系統,海底管線安全檢測及維修裝備(水下機器人);天然氣水合物勘探及采收技術裝備;以及相應的定位、通訊、運輸保障、安全求生、環保設備。
同時,海上平臺目前集成化程度不高也是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張位平認為,中國海上平臺配套設備的材質和加工質量大體上還過得去,但卻缺乏集成化,對于海上平臺這種要求集成化程度高的設備來說,如何能夠把多種配套產品整合起來,集結成為一個緊湊、高質量的產品,是至關重要的。
上一頁 [1] [2]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