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延安30余公里處,就是當年青化砭戰役的發生地,登高四顧:過去人們印象中的小(油)井林立、污油四溢的情景不見了。一座座布局合理、綠樹環繞的整潔井場在北風漸暖的寂靜山間分外醒目。如今,陜北石油已經實現有序開采,不但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產量也大幅度提高,為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統攬陜北石油資源開發、有“中國第四艘石油航母”之稱的陜西延長石油集團公司一手抓生產,一手抓環保,兩者互為促進,2005年原油產量和加工量分別達838萬噸,原油產量在2004年增長100多萬噸的基礎上,去年又增長266萬噸,增長量占全國增長量的50%以上。原油采收率從8%左右提高到20%以上。
目前,陜北4570口油井的所有權、經營管理權和收益權全部收歸延長石油集團公司,實行統一開采。公司總經理華瑋說,主體統一實現了地方油田勘探、開發、技術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有利于全面掌握礦產資源和采用新技術,節約人力資源,以提高勘探成功率和開采回收率。
如今陜北石油企業走上科技興油的路子,平均原油采收率大大提高,有些地方達到了40%。在青化砭采油廠的豐富川油區,方圓40公里內的276個井場全部用“叢式井”開采:5到9口井呈米字形排列,中間一口注水井與開采同步注水。采油廠副廠長沈礦生解釋:“這種開采方式的采收率是過去的好幾倍,減少了對原油的棄置,有利于可持續開采。”永寧鉆采公司55口油井在技改注水之前,日產量降到79噸,注水后日產量達到182噸,翻了一番多,相當于增加了一個年產80萬噸的新油田。
“如今的采油廠有環保觀念了。從布點到平時管理,他們首先考慮的是怎樣減少植被破壞、保護環境。”靖邊縣縣長尤鶴洲對此感到滿意。在該縣油井最集中的青陽岔鎮,50多口油井周圍都壘起了防止污水外流的墻壁,墻外新栽的排排小樹已經長高。東陽溝村村民李四喜說:“現在這里山綠了,水清了,夏天溝里的蛤蟆又叫了!”他回憶說,過去這里污油橫流,臟水四溢,污染最嚴重的時候全村人吃水都成了問題。現在不同了,采油人“建一個井場,還一片綠色”、“場內外植樹,坡面種草”,每個井場必須有“三坑(分別裝污油、污水、凈水)兩漕(溝通三坑)”。目前,“雨水不進墻,污水不出場,井場無油污”的文明井場已達75%以上。
有序開發為陜北石油企業做大做強打下了基礎。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去年實現利潤46億元,比上年增長41%,展現出可持續發展的廣闊前景。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