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上,開放、創新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上海期貨交易所理事長王立華描繪出的交易所“藍圖”讓業界興奮。一方面上期所全力推進原油期貨上市,相關規則和制度的設計意味著國內期貨市場將向國際投資者開放,另一方面在交易交割機制上將進一步完善,探索包括境外投資者參與路徑等。分析人士指出,在經過清理整頓和金融危機的洗禮后,著眼于滿足實體經濟的需求,國內衍生品市場正在進入創新高峰期。
原油、期權提上議事日程
事實上,今年以來,期貨衍生品市場的創新明顯提速,在金融工作會以及年度證券期貨監管會議提及原油、白銀、國債等新品種上市后,各大交易所先后宣布將啟動期權的仿真交易,以及期貨資產管理業務將推出等系列創新品種和業務的提振下,衍生品市場的熱度逐步升溫。
上海期貨交易所理事長王立華更全面闡釋了交易所的開放和創新戰略:在全力推動原油期貨上市,完善全球原油定價體系的基礎上,加快期貨市場改革創新,推動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和深化,同時努力將交易所建成具有良好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機構。
王立華指出,中國期貨市場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正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在改革發展的大背景下,加快開放創新將是中國期貨市場未來發展的主旋律。首先,加快期貨市場開放創新具有迫切的現實需要。其次,期貨市場已初步具備開放創新的基礎和條件。第三,當前期貨市場開放創新正處于多種政策機遇疊加的難得發展階段。
“我們更關注的是開放和創新帶來的巨大機遇。”有多年從業經驗的期貨業內人士王蘭表示,一方面從品種創新上,繼原油之后,熱軋卷、板材、鐵礦石及其指數期貨以及商品指數期貨都將陸續參與交易,這無疑會進一步豐富期貨市場品種體系,另一方面,期貨市場的開放也為期貨公司帶來機遇。“原油期貨的規則和制度設計都指向亞太時區定價基準之一,這不可避免將吸引海外投資者的參與,這對于期貨公司而言,挑戰與機遇并存,但隨著更多‘引進來’和‘走出去’,受益最多的將是國內市場的機構和投資者。”王蘭稱。
服務實體經濟的巨大需求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國內衍生品市場進入創新高峰期的背后,仍是實體經濟的巨大需求。“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洗禮后,國內市場充分意識到風險管理的必要性,而市場的品種體系和交易方式與這種快速增長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差距。”分析人士認為。
“與此前投機的代名詞不同,隨著市場功能逐步發揮和得到社會的認可,期貨衍生品市場今非昔比。”業內資深從業人士告訴記者,金融危機相當于為期貨市場做了“免費廣告”,金融危機期間資產價格的暴跌以及期貨市場良好的表現都使得社會重新意識到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而實際上,著眼于目前中國經濟的轉型,國內市場也正從財富積累到財富管理的新時代。“在過去三十年,受益于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實際上無論個人還是企業等機構的財富累積都已達到一定的量級,目前對這些財富進行配置和管理風險已成為越來越緊迫和市場關注的重要方面。”分析人士指出。
“近年來我國經濟的發展令世界矚目,但期貨市場國際化進程還遠遠落后于實體經濟。”中國期貨業協會會長劉志超表示,作為國際市場主要的大宗商品生產、消費和貿易國,話語權事關國計民生,隨著國內加快原油期貨市場建設以及金融衍生品的推出,我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將大大加快。
實際上,與發達經濟體成熟市場相比,國內市場的差距依然較大。“國外成熟市場上金融期貨成交量占衍生品成交總量的近90%,同期我國僅占4.5%,包括利率期貨、外匯期貨、股票期貨、期權等金融品種仍然是空白,同時期貨經紀公司的CTA、自營等創新業務也未推出。”業內人士指出。
據長江證券的測算,目前原油、國債和中證500指數期貨的推出條件基本成熟,僅這三個品種,合計為期貨市場帶來的年成交額可能就高達28-40萬億元。
原油期貨、期權的上市具有標志意義
眾多業內人士指出,在本輪市場創新大潮中,原油期貨、期權的上市將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未來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首先在原油期貨方面,按照交易所的規劃,原油期貨選取中質含硫原油為標的,確立了“國際平臺、凈價交易、保稅交割”的基本思路,爭取采用在一定額度下人民幣與美元盈虧凈額的進出制度,以便全球投資者能更方便有效的參與市場。“這意味著國際市場投資者將會直接參與到國內市場的交易中,從而會開啟國內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大幕。”業內人士指出。
在眾多分析人士看來,引進海外市場投資者,一方面顯示出國內期貨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具備了對外開放的條件。而另一方面,加上此前監管層放行的基金專戶等機構投資者,期貨市場未來的投資者結構將會進一步豐富。“不同目的、不同地域的投資者參與市場,這必將大大提升國內期貨價格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從而真正具備爭取話語權和定價權的條件。”分析人士指出。
而在期權方面,其上市則進一步拓展衍生品市場的深度。“期權是一種新的交易形式。”專家指出,期權的最大魅力可以使交易方將風險鎖定在一定的范圍內,實際上,對企業而言,期權是更為有效的套期保值工具。
“期貨交易可以說是獲利無限損失也可能無限,期權則是獲利無限損失有限,相當于保險,最多損失保險費。”東證期貨副總經理方世圣告訴記者,無論是對流動性還是健康程度,期權很適合很多客戶運用。
“當然期貨和期權互為依靠,期權還有一個好處是,對于中長期投資者而言,在期貨市場做多,一旦市場有較大波動,保證金的交易就要求平倉離場,而如果引入期權,做期貨的多,再組合期權的空,市場上漲則損失有限,而如果下跌,付了權力金的期權就會起作用。”方世圣說。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