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綜合消息 2015-10-8訊,,近日,兗礦歷時近20年、耗資千億元的煤制油項目終于試車成功,預計10月中旬即可正式投產。然而這被寄予“再造一個千億兗礦”的“1號工程”,卻“生不逢時”遇上油價暴跌。
當2008年國際油價飆升至140美元/桶、利潤豐厚時,兗礦煤制油項目遭到政府叫停、閑置多年;如今項目獲批、重新啟動后,國際油價卻暴跌至46美元/桶。美國高盛預計,原油價格在未來15年內都將維持低位運行。
“我期待這個結果太久了。”眼看著煤制油試生產成功,兗礦集團副總經理、陜西未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啟文臉上沒有絲毫興奮。自從2002年被兗礦從南非招致麾下,13年來孫啟文只做了一件事——自主研發煤制油技術,并將其投入商用。
煤制油,曾是幾代煤炭人的夢想。十多年來兗礦歷經數次換帥,但這一項目卻始終被奉為“1號工程”,多年可持續投入造就出兗礦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投資。根據項目規劃,煤制油共分兩期三步建設1000萬噸/年油品。其中,兗礦煤制油一期投資就高達210.40億元,二期建成將耗費上千億巨資。
把煤炭轉化為成品油,既是一筆天價投資,更是一場能源豪賭。兗礦千億煤制油項目,押的是中國“富煤、貧油”的能源格局,賭的是煤價與油價巨大差異,搏的是兩種能源轉化中的豐厚利潤。
當然,煤制油還有一定的社會效應。正如孫啟文所說,“中國雖是石油消費大國,但卻沒有絲毫的定價權。從長遠來看,煤制油對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國家能源多元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001年,時任中國總理的朱镕基到訪薩索爾,當時入職7年的孫啟文已成為該公司副總工程師,負責接待。他清楚的記得,當看到薩索爾煤制油產能高達700萬噸后,朱镕基感慨的說,“中國需要十個薩索爾!”媒體報道披露,當年中國石油缺口1億多噸。
此后,不斷有中國煤炭企業到訪表達合作意向,但薩索爾公司卻開出了十多億美元的天價專利費。直到2002年,兗礦集團前董事局主席趙經徹到訪時結識了孫啟文,并當面表達了請他加盟的強烈愿望。兗礦為其開出了上百萬的年薪,并在上海注冊了公司,交由其全權負責。被其誠意感動的孫啟文于當年底加盟了兗礦。(http://www.shiyou168.com/zbgs.asp?page=8)
兗礦集團對煤制油項目的研發始于更早的1998年。當時,兗礦已占據中國煤炭業龍頭老大地位十多年之久。那一年正是兗礦最為鼎盛的時期,企業利潤占全行業利潤58%,企業制定出“以煤為主,煤與非煤并重”的發展戰略,尋求煤化工的發展路徑。
被兗礦寄予厚望并且投入巨資的煤制油項目實際上已經“生不逢時”。
據兗礦內部一份報告顯示,“煤制油項目建設投資大,項目建設資金除54億元資本金外,其他全部來自銀行貸款,預計貸款額度達98億元,僅財務費用每年高達5.6億元。”考慮到前期的巨大投資和運營成本,兗礦的煤制油項目如今卻掙扎在生死線上。
如何破解煤制油項目短期所面臨的巨大財務壓力?一位兗礦內部人員表示,如果國家減免消費稅,煤制油盈虧平衡點就可降到40美元/桶。而據了解,事實上兗礦也正在傾盡全力向國家“要政策”。
在近期向山東省政府提交的一份匯報材料中,兗礦方面曾呼吁道,“按年產115萬噸油品計算,每年需繳納消費稅16.61億元,如果全額免征消費稅,將增加企業利潤18.6億元。鑒于煤制油項目的示范意義,為保障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懇請政府協調免征收消費稅。”
不過,相關人士同樣坦言,減免消費稅需要全國人大調研、審批,相關程序十分復雜。正所謂“遠水難解近渴”。而在中長期發展中,即便兗礦能渡過眼下的財務困局,其成長仍面臨銷售渠道被“三桶油”壟斷的尷尬現實。
在油價長期低位運行、政策支持晦暗難明的形勢下,兗礦這一場能源豪賭恐怕前途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