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張英 楊愷)他是一名地下“驢友”,穿越在數億年前恐龍時期的地下迷宮。地球的表面沒有他的風景,大自然的風花雪月與他無關。只有那單調的曲線匯集成的地震記錄,對他來說才是如此的波瀾壯闊。他就是2011年度集團公司“閔恩澤青年科技人才獎”獲得者、華東石油局第六物探大隊物探研究所副所長魏冰。他用自己的腳步,為3200平方公里的地下構造插上了勘探者的“標簽”,并不懈追蹤著物探地震波的波峰波谷。
當城市中的年輕人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漫步在花前月下時,魏冰和他的同事正在檢查當天的地震記錄,準備第二天的施工方案。在魏冰的頭腦中,沒有常人的白天與黑夜,只有地震剖面上那些起伏的地震波曲線。
海安凹陷曲塘次凹三維地震采集項目施工中,因城區建筑物密集,測線極難布設。魏冰就帶領測量人員歷時一周,搞清了每條道路、每個胡同的坐標方位,順利完成了特殊地震施工方案設計。此外,在這個方案設計中,他創新采用了投影法進行測量放樣,為保證成像效果打下堅實的基礎。該項技術在后來的蘇北城區施工中得到廣泛應用,成為六物大隊蘇北地區高質量施工的一把“利劍”。
黃橋三維地震資料采集項目是下揚子地區的攻關項目。由于黃橋地區屬于典型的低信噪比資料區,多年攻關均未有實質性突破。魏冰全身心投入到攻堅克難中,帶領技術攻關小組夜以繼日地進行資料研究和對比,終于制定出針對性方案,顯著改善并提高了黃橋地區整體資料品質。
2005年秋,魏冰的母親病危,魏冰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后,立即奔到母親的病床前。始終期盼著兒孫繞膝的老人臨終時,仍未等到兒子娶妻的那一刻。老人帶著深深的遺憾去了。痛失至親的魏冰不得不把年邁的父親托付給姐姐照顧,自己又回到野外勘探技術崗位上。3年后,魏冰與長年只能通過電話互訴衷腸的戀人喜結良緣。2010年夏,魏冰的女兒魏貽降生了。一個月后,魏冰抱著孩子跪在母親的墓前磕了3個響頭,算是盡了一個兒子遲到的孝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近年來,魏冰先后獲得了“技術能手”、“先進科技工作者”、“文明職工”等榮譽稱號。一路走來,有艱辛也有回味。這種回味,在魏冰看來,有咸、有苦,也有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