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我隨翻譯陪同殼牌公司中國區完井監督鄧如秋先生到承包殼牌腐蝕測井施工項目的長慶井下處,進行施工前井口防噴器裝置等施工工具設施的考察。
當鄧如秋先生檢查到防噴器裝置時,問哪些是試壓合格的。管理人員指著擺放一排的其中一部分,一一指了出來。鄧如秋先生又追問,怎樣能看出哪些是試壓合格的,哪些不是?回答道,就是他們這個班在做,怎么會不知道?而且班長最清楚。又問,如果班長不在,誰知道?副班長。不在呢?無語。繼續追問,別人不知道。一旦把未試壓的送到施工現場,怎么辦?大家沉默不語,鄧先生說:我有一個建議,將那些試壓合格的防噴器打上鉛封,進行標識。如果打不了鉛封,也可以把它們分區放置,但要有醒目標識。通過交流后,他將建議認真地寫進了他的考察表中。
這件事情讓我回想起殼牌公司2000年在長北壓裂施工現場的管理。通常我們進行同等規模的施工只需要按照以鉆井等資料分析后,進行壓裂施工設計施工就可以,沒有預備的設備和相關設施。如果施工失敗了,就等著設計人員的研究再進行設計。而殼牌卻以進行這樣的設計施工可能出現的危險為預案思想,為確保壓裂成功和壓裂意外情況出現,現場配置了多套設備、設施和多個預備方案。殼牌公司組織的壓裂施工現場經常是規模宏大,現場各種物資按照性質、危險程度進行詳細的標識,按序擺放。
讓人記憶猶新的還有這些化學品的屬性和削減風險情況的有效措施。營地設在離施工現場2公里的地方,同時開辟了雙車道通往井場,以防止在救生與逃生時造成單車道塞車。
這些細節反映了中西方對事物客觀規律認識程度的不一和態度,也反映了西方管理文化的特長。
的確,國內工業化管理需要完備制度建設,我們值得以開放的心態,認真學習吸收其先進的理念,從思考事物客觀規律的每個細節開始,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