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產業,政策加持,一哄而上,出事,整頓,再出發。
這樣的戲碼國人從不感到陌生,不過這一次發生在韓國,發生在儲能產業身上。
從2017年8月到2019年5月,韓國總共發生23起儲能電站火災,去年11月一個月就發生四起火災。韓國政府不得不在年底組建事故調查委員會徹查此事,韓國儲能產業也陷入了半年的停滯時期。直到今年6月11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公布了韓國儲能電站火災調查結果,算是給各界一個說法,儲能行業得以繼續前進。
根據此次調查結果披露的數據,韓國目前有1490個儲能電站。2018年,全球新增投運電化學儲能電站中,45%來自韓國,其次是中國,占比17%。
韓國儲能產業發展迅速,與韓國產業政策的扶持密不可分。
在韓國的可再生能源配額制中,儲能地位頗高。2015年起,韓國開始為配套儲能系統的風電給予額外的可再生能源證書獎勵。2017年起,安裝儲能系統的光伏電站也可以獲得額外獎勵。配套儲能的風電光伏電站在可再生能源證書計算中的權重遠遠高于其他不配套儲能的電站。此外,韓國政府在島嶼儲能、用戶側儲能方面,都出臺扶持政策。
可惜韓國儲能業界沒能珍惜自己的大好局面,換來今天的結局。韓國國內曾有人出言譏諷,儲能產業“規模第一,安全倒數第一”。
中國儲能產業一直關心韓國同行的動態,希望能獲得一點經驗教訓。韓國一直比我們快一步,無論是在政策引領上,還是在產業擴張上,也包括在犯錯上。
不過此次韓國公布的調查結果并不能完全解答業界的疑惑。調查結果顯示,由于大部分火災現場全部燒毀,查明原因有一定困難。因此調查報告只給出了四類推測原因,但其實在6月最終公布之前,這些原因分析業界已經獲知。而對于責任承擔問題,調查也沒有指向任何一家涉事企業,包括一般被認為難以撇清關系的電池供應商。總體來說,調查結果顯得不痛不癢。
如果非要從韓國的連續火災中吸取點什么教訓,那也許是標準的建立。在韓國決定大力支持儲能發展之時,韓國國內并沒有完善的產品標準和安全標準。事故推動了標準的制定和修改。此次調查報告也專門強調韓國將制定專門針對電儲能系統的消防標準和火災應對標準運營程序,強化儲能產品的國家標準與認證。
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儲能標準的制定都還在起步階段,日本起步相對較早。日本從福島核事故之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補貼儲能產業。但在提供補貼的同時,要求產品在安全性上必須達標,因而建立起一套標準。這套標準從行業標準發展為國家標準,最后又成為國際標準的一部分。中國的儲能產業在起步階段也需要標準先行,這也是許多業內人士的呼吁。
中國儲能產業向來擔心幾起事故連累整個行業,這樣的事已經在韓國發生了。現在跌倒了就能立刻爬起來嗎?就在韓國儲能產業全面整頓期間,仍有兩起火災發生,就在調查結果公布前夕的五月,再加上一份稍顯模糊的最終調查結論,使得這個答案顯得不那么確定。儲能作為新興產業,技術上仍有諸多難題有待攻克。對于這項據說能改變電力系統未來的技術,我們還應保持耐心。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