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藥“污染門”發生以后,原料藥生產行業的污染情況闖入了人們的關注范圍。某原料藥企業老總說出了大家心里都在想而又不敢相信的事實:哈藥事件不是個案,只是冰山一角,這絕不是某一家企業的問題,夜間偷排污水已成為行業潛規則。整個原料藥生產行業,真正環保達標的企業不超過20%。
在人們心目中,一個本該神圣的行業,卻為什么竟然是一個道德缺失、不可相信的行業?這其中又反映出怎樣的生存困境?
排出的樣樣都是致命劇毒
普通百姓對哈藥總廠的直觀感覺是:空氣氣味刺鼻、污水散發惡心臭味。
現在許多人都想了解,這些令人無法忍受的東西到底是些什么,對人體有什么影響?
據了解,目前我國醫藥企業有4696家,可以生產化學原料藥近1500種,化學藥品制劑34個劑型4000多個品種,總產量約80萬噸。原料藥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工原料、糧食等資源。一般一種原料藥往往有幾步甚至10余步反應程序,使用原材料多種,有的甚至多達30~40種,原料總耗有的達10千克/千克產品以上,高的超過200千克/千克產品,產生的“三廢”量大,排放物成分復雜,污染危害嚴重。
上海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一位研究員告訴記者,原料藥生產排放的廢棄物跟其生產原料有很大關系,尤其是發酵類的原料藥生產,有機廢物的排放居多。藥廠排放的廢氣、廢水中主要含有硫化氫、氨氮、甲醛、酚類、二硫化碳等。而這些物質哪一樣都是可以致命的劇毒。
最熏人的是硫化氫。這是一種可燃性的無色氣體,有很強烈的臭雞蛋氣味。在日常使用的城市管道燃氣中含有極少量的硫化氫氣體,以警示燃氣泄漏。但必須重視的是,硫化氫是一種劇毒氣體。它是一種神經毒物,在低濃度時,能使人眩暈、心悸、惡心,當空氣中硫化氫濃度達到0.1%以上時,可立即發生昏迷和呼吸麻痹而呈閃電式死亡。硫化氫中毒導致重大人員傷亡的事件屢見不鮮。
制藥廢水中含有的氨氮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轉化成亞硝酸鹽。如果長期飲用,水中的亞硝酸鹽將和蛋白質結合形成亞硝胺。這是一種強致癌物質。同時,水體中存在的氨氮對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也有極大的危害。
圖為一家制藥企業的排污口。 (CFP 供圖)
酚類化合物則是一種原型質毒物,對所有生物活性體均能產生毒性。人如果長期飲用被酚污染的水能引起慢性中毒,出現貧血、頭昏、記憶力衰退以及各種神經系統的疾病,嚴重的會引起死亡。
二硫化碳可經呼吸道、皮膚、消化道侵入人體,是神經系統的一種毒物。長期接觸低濃度二硫化碳可引起慢性中毒,產生遲鈍、失眠、記憶力衰退、多發性神經炎、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短時間接觸高濃度的二硫化碳可引起急性中毒。輕者出現頭痛、眩暈、惡心及精神癥狀;重者先強烈興奮,繼之出現意識喪失,瞳孔反應消失,甚至死亡。
治理難度是其他行業5~8倍
搞化工的人對這些化學品肯定不陌生,對原料藥生產企業來說,更應該心知肚明。可為什么制藥廠還在明目張膽地“偷排”毒氣、毒水,甚至成為業內潛規則?還有報道稱,制藥企業甚至寧愿繳納排污費、罰款,也不愿主動去處理自己產生的毒氣、毒水。這又是因為什么?
“制藥行業解決一個污染問題,其治理難度和工作量相當于其他行業(如紡織業、造紙業)的5~8倍。”東北制藥總廠高級工程師甘麗華這樣表示。
南京一家水處理公司負責制藥廢水處理的葉國祥博士告訴記者,一般化工企業的廢水成分比較單一,處理相對簡單,而醫藥廢水成分比較復雜,少則包含十幾種成分,多則幾十種,處理起來技術上相對來說比較復雜。而且制藥工藝往往采用的是批式處理方法,不同的產品、不同的工藝甚至不同的處理量產生的廢水成分都不盡相同,就是說可能每批廢水都需要不同的處理技術和工藝。但葉國祥強調,無論多么復雜的廢水,以目前掌握的技術而言,處理到達標排放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看企業愿不愿意投入精力去做。因此技術復雜這個借口并不能令人信服。
國家相關部門近兩年也很重視制藥行業的污染治理。圖為去年11月,環保部組織召開全國制藥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暨清潔生產技術研討會。 (CFP 供圖)
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副會長潘廣成表示,制藥廢水之所以成為頑疾,最直接原因就是環保投入太大了。各個原料藥廠家生產品種復雜,不同產品相關的環保標準各異,相關的成本投入都不是個小數目,劃不來就成了制藥行業偷排成為潛規則的真正原因。
據潘廣成估計,這次哈藥總廠僅污水排放改造一項,就至少需要4000萬元,全部改造完成,怎么也在1億元以上。哈藥股份發布的公報稱,近年來,該公司已累計投入4億元用于清潔生產和環保治理,主要建設了廢水預處理及污水、氣味、鍋爐煙氣、噪聲等各項污染處理設施,每年各項環保設施的運行費用在5000余萬元。設想一下,數億元的資金投入,仍然發生了今天的“污染門”事件,業內眾多小原料藥企業的污染情況由此可見一斑。
針對有人質疑哈藥寧愿每年花費數億元在媒體上做廣告,在環保上投資卻頻頻“哭窮”,業內人士表示,這反映出中國原料藥企業在市場上正在進行一場沒有道德底線的競爭。企業靠吹牛來掩飾自己的污染。
制藥企業的排污難題還與近年來世界各地原料藥生產向中國轉移的形勢分不開。原料藥處于制藥產業鏈的末端,附加值較低,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治理難度大且處理成本高昂。于是跨國藥企紛紛將原料藥生產轉移到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許多藥企已經不在歐洲本地設廠生產化學原料藥,尤其是青霉素工業鹽類等大宗原料藥。根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統計,目前我國可生產1500種左右的化學原料藥,產能達200多萬噸,占全球產量的1/5以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化學原料藥生產和出口國。跨國藥企之所以把原料藥生產“大方”地讓給中國企業,正是由于國內企業的環保意識較差。安邦咨詢醫藥行業分析師邊晨光告訴記者,近3年來,印度也已經開始將原料藥業務轉包給中國企業做,而逐步升級其國內的化學制藥產業。
地方政府默許企業偷排偷生
由于原料藥是化學藥生產中的污染和能耗大戶,環保部門已將其列為重點污染監控的目標。由國家環保部制定的《制藥工業水污染排放標準》已于2008年1月1日起生效。按規定,新建(改/擴建)制藥企業或制藥設備于2008年7月開始強制執行新標準,而現有企業或設備也必須于2010年7月1日起向新標準看齊。標準中,環保門檻上調了一大截,主要指標均嚴于美國標準,例如發酵類企業的COD、BOD和總氰化物排放要求與最嚴格的歐盟標準相近。
圖為石藥集團中潤制藥有限公司的污水處理密閉工程。(章軻 攝)
2008年,國家環保部和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新版《國家危險廢物目錄》也對醫藥危險廢物進行了更細化的分類,目的就是為了使藥品生產、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危險廢物得到更全面的監管與處理。
但實際情況是,按照新標準,全國大部分藥廠都不達標。如果真的令行禁止,絕大部分原料藥企業應該退出該行業。而實際上,真正做到的很少。以前,上海的原料藥生產在全國的實力是很強的,但在這個標準頒布后,上海已經選擇全線退出原料藥的生產。
而更多的原料藥生產企業在地方政府的默許下,靠偷排偷生。2008年,媒體曝光安徽省天康藥業有限公司投產10年,排污10年,沒有污水處理設施,也沒有履行環評手續。位于浙江臺州市外沙巖頭化工園區的醫藥化工企業,在2003年因排污被責令整改8年后,近日被發現暗管偷排廢水現象仍然存在。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表示,地方政府往往為了追求財政稅收,與企業之間形成了一條利益鏈,面對長期以來的污染問題政府只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企業缺乏增加環保投入的必要外在壓力。
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秘書長周燕表示,如果按照標準嚴格執行檢查,應該能夠淘汰在環保上不過關的企業。然而事與愿違。盡管國家制定了統一標準,但各地實施過程中由于當地環保部門執行能力、社會環保意識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一些地方環保部門在審評資格時把關較嚴,企業必須制作相關材料,如環保方面的固定投資情況等,但一旦拿到合格的生產證件,環保部門對企業的監管就不再嚴格。“說是有年檢,但到時候也不一定就會來檢測。來檢測時,企業事先做好準備,比如把污染物預先做了凈化處理,檢測的項目自然就過關了。”一位藥企負責人說,企業不愿意長期做環保項目,是因為成本太高,真正做了就不劃算了。制定標準而不能嚴格實施,只能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