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對于國內成品油價格不存在“漲快跌慢”的解釋圖文并茂,但是在國內油價長期以來“跟漲不跟跌”的現實面前,這種簡單否認能有多大的說服力呢?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0月8日宣布,從10月9日零時起下調成品油最高零售價格,汽 、柴油均下調300元/噸,大約每升分別降0.22元、0.26元。針對有網民稱國內油價“漲多跌少”、“漲快跌慢”,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漲快跌慢”的問題完全不存在——在成品油調價操作中,每逢國內油價需上調時,因要考慮對下游行業影響以及通脹壓力,國家不僅適當控制調價幅度,還經常推遲調價時間 ;每逢國際市場油價大幅下跌時,國家即按當時國際市場油價與上一次調價時水平所對應的降幅及時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因此,從調價操作時間看,不存在“漲快跌慢”問題。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給出的成品油價格不存在“漲快跌慢”的說法可謂有理有據,而且還給出了“2008年底以來國際國內油價比較圖”,堪稱圖文并茂。但實際情況到底如何呢?為此,筆者特意查找了一些數據,盡管不能保證絕對的科學,但得出成品油價“漲快跌慢”的結論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比如 ,今年4月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宣布,自4月7日零時起,汽油、柴油零售最高限價每噸分別提高500元和400元。而據新華社報道,到4月4日當天收盤時,紐約商品交易所5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收于每桶108.47美元,倫敦市場5月交貨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收于每桶121.06美元。而截至目前,前者的價格在每桶80美元左右,后者的價格則在每桶100美元左右徘徊。如此一來,國際油價的降幅到底有多大顯而易見。如今成品油零售價格終于下調,這是公眾期盼已久的,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每噸成品油僅下降300元,顯然與國際油價的總體行情不符。
再者,今年2月20日國內成品油價格每噸提高了350元,2月18日收盤時,紐約商品交易所3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86.20美元,倫敦市場4月交貨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102.52美元。而2月份的國際原油價格和前段時間的國際原油價格大致相當,甚至更低,但前段時間的國內成品油價格卻比2月份每噸上漲了500元,而且遲遲得不到下調,理由竟然是尚未達到下調的條件。如今條件終于允許了,卻遭遇到不同的待遇:漲價幅度是每噸500元,降價幅度則變成每噸300元。
事實上,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規定,只有當國際市場相關油種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國家才會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這種機制本身顯然就不合理。比如 ,油價從100元漲到200元是上漲了100% ,而從200元下調到100元不過是下跌了50%而已。長期以來,國內油價“跟漲不跟跌”久被詬病,上漲時反應神速、動作迅猛,下跌時則拖拖拉拉、不情不愿。面對這樣的事實,就算把理說到天上去,也難平公眾心中的憤懣與不滿。所以,對于國內成品油價格是否存在“漲快跌慢”的問題,發改委有關負責人的簡單否認并不意味著問題就真正不存在。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